行业见证江西75年|老中医伍炳彩的坚守

2024-10-15 11:20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1949年,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75年以来,4500万赣鄱儿女在红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奋发图强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西新画卷。75年时光在流转,行业在变迁,不变的是江西人民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每一个江西人,每一点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江西。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策划推出“行业见证江西75年”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聚焦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各行业的变迁,以期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赣鄱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再现江西人民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进历程,唱响经济光明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磅礴力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陈春伟报道:“泛酸水吗?”“打饱嗝吗?”“胃里发烧吗?”今年84岁的“国医大师”伍炳彩每周仍会抽出时间来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出诊,详细地询问病情,与医学生一同把脉,随后熟练地开出中药处方,叮嘱患者注意事项。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中医药行业蓬勃发展,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条件逐步完善……从医从教六十余载,荣获中医药界至高荣誉国医大师的伍老,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之一。

  伍炳彩教授(前排第三)和弟子们(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中医开枝散叶,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六十年来,伍老热忱地接待每一位前来求医的患者,慷慨地接纳所有渴望学习的医学生。桃李满天下的他,带教过的学生不下千人。“想来的都可以来。”在伍老出诊的日子里,总能看到一群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医学生围绕在他身旁,带着对医学的热爱与敬畏,虚心向伍老学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伍炳彩教授(左一)与医学生李星亮(左二)共同为患者把脉

  谈及自己的求学之路,伍老感慨万千。师从姚荷生的他,以前为了有更多机会学习,经常奔波于老师出诊的地点。然而有些医学前辈并不愿让后辈旁观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级教学、专业化培训、网络教育……让人才培养模式愈加完善,伍老还专门成立了传承工作室,将自己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传承,为医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姚荷生教授书写病案(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党的医疗工作面向农村的号召,各医院都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下乡。彼时伍老等几届毕业生都来到了农村,接触了非常多的病症。“见得多了,一听声音就晓得是白喉”,伍老告诉记者,在下乡期间他还为人接过生、做过小手术。彼时还有“赤脚医生”跟着下乡的医生学习,学成回到当地,他们便成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据统计,江西已累计有1557人被认定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数居全国首位。

  著名脾胃病专家张海峰教授在门诊带教(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老百姓看得起病,汤药能直接外送到家

  中医“简、便、廉、验”,对医疗条件的要求相对较少。对伍老来说,一桌一枕即可进行诊疗。但当初他从医时很怕缺药,“我用的是经方(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药材简单,但缺几味药的话疗效不太好。”如今却没有这样的顾虑。截至2023年,江西中药材资源达3966种,并且是全国为数不多具备中医药种植、制造、流通完整产业体系的省份。

  中医洪广祥教授在义诊(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在医保目录管理上,江西对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予以倾斜支持,将236个医疗机构制剂、190个中药饮片以及361个品种、1245个品规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伍炳彩教授教学查房(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开完药,缴完费,患者就可以回家了。”伍老表示,中药代煎服务历经发展,现在借助先进的设备与工艺,能够定温定时定水进行煎制,采用密封真空包装,能有效延长保存期限,甚至提供寄送到家的服务。中药种类日益丰富,不仅有需煎煮的饮片,更有便捷的中药冲剂。通过先进的中药颗粒剂调配机,中药配方颗粒实行机器自动化调配,计算机全程监控,通过对处方的确认、自动计算、自动称重、自动配药,颗粒药品名称实行电子条码识别,可避免调配差错。同时,在全封闭的环境下自动将中药颗粒平均地封装在药袋(或药盒)里,便于携带,调剂时间短,立等可取。

  颗粒剂药房工作人员配药(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设备多了起来,中医看起了化验单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中医非常强调整体观,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确定病情,在问诊时,伍老总是会提出非常多问题,“要问得很仔细,如果病人说不清楚,就得反复问。”

  著名针灸专家魏稼教授在指导陈日新教授检测灸法胃动力效应(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慢慢地,X射线、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也多了起来。望闻问切依然是中医的基本功,但这些设备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确定病情,进而对症下药。患者也常常带着化验单,前往专业科室进行问诊。

  其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日新团队还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为灸疗临床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活力,形成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发展格局。如今热敏灸已成为江西中医药领域的一张名片。

  陈日新(左一)等人正在给患者进行热敏灸治疗(图片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

  “当归10g”“茯苓10g”“白芍10g”……医学生李星亮大声念出药材名称、剂量,并写在病历上,经伍老确定后在电脑上登录系统,将药方打印出来,交付给患者。“以前手写方子,工工整整地写上药材名、重量,还得签字确认,怕发错药。”伍老感慨,如今通过电脑,相关信息便能“流动”到药房。

医学生李星亮协助伍炳彩教授打印处方学

  记者手记:

  江西是杏林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中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江西这片热土上,中医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重要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