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集纪实》

《 赶集纪实》
(随笔)
邓晓明
在北京通州漷县翟各庄田德裕家,已经小住数十日了,房东杨大嫂告诉我们,每逢农历二和七,漷县镇上都有大集,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赶集,很热闹的,集市上天南海北的东西都有卖,吃穿住行的物品都可以买到,而且价格很便宜。这下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盘算着那天去探个究竟,说不定还可以买到中意的食材呢。
医生叮嘱我们,孙儿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多吃高蛋白、富营养的食品。妻子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精心制定食谱,将鸡鸭鹅、猪羊牛肉、山珍海鲜等,科学合理搭配,每天变换不同花样,烹调出可口的饭菜,供孙子食用。孙子很懂事、很顽强,努力克服药物反应,每餐都霸蛮尽量多进食。值得庆幸的是,三天一次的常规检查,主要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更增添了提高烹饪技术和水平的信心,决定明天去漷县镇赶集。
漷县镇的“漷”字,按照通常的“认字认一半,不要问先生”的认字习惯,一般都会认作郭字,但这次错了,“漷”字,当地人发音huǒ,读作火。中国真是地域辽阔,语言千差万别,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这也让我增长了一点小知识,真所为“活到老、学到老”也。
这一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洗漱完毕,简单用完早餐,就驱车沿漷马公路向集市驶去。宽阔的马路两边的防风林的树梢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雾霭,这是华北平原秋天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轻雾。由于白天阳光朗照,地面迅速升温,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而到了晚上,碧空无云,地面辐射冷却,气温降到10℃以下,由于温度日较差大,近地面层容易形成辐射雾。
只见雾气氤氲,在树丛中飘移着、漫游着,不断变幻着曼妙的柔姿和形态,多像袅袅娜娜的少女,忘情的漫舞着、徜徉着。窗外的景象,让我们也飘飘然,仿佛进入了《桃花源记》里的仙境一般。
突然,前方的公路上,飘来一团浓雾,我赶紧踩刹车,避免因能见度太低而酿成交通事故。值得庆幸的是,车子似乎很懂我的心,速度立马降了下来,照明灯和防雾灯自动开启,让我有惊无险、顺利地通过。
记得十几年前,大广高速公路江西吉安地段,曾发生因团雾造成20多台大小车辆追尾、死伤多人、经济损失几千万元的重大交通事故。当时分管交通的省领导追责气象部门,为什么没有把团雾预报出来。其实气象部门也是有苦难言,凭当时气象部门的探测技术,大渔网怎能抓得到小鱼小虾呢?而定性的主观天气预报,更是很难准确报出数公里大小的团雾来的,这是天气预报世界性难题。
我暗自庆幸运气不错,处理得当。情不自禁地拍了拍方向盘,这德系奥迪Ⅴ6L.2.4小轿车,性能真的很卓越,关键时刻能化险为夷。同时还要感谢车子的主人晓阳弟。
来北京陪护孙儿治病,初来乍到,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一是在医院附近租房居住及开伙做饭,需要添置各种饮具,可我们人生地疏,不知道到何处去购买,而时间上不允许我们慢慢来置办。二是孙儿每隔2~3天,就要去漷县医院做常规检查,来回十多公里的路程,可乡村很难打到出租车;乘公交车又离住的地方很远,很不方便,尤其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将困难重重。三是马上要进入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了,北京到底有多冷,需要什么样的防寒保暖衣物,不得而知。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晓阳弟和水莲弟妹的到来,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了。古道热肠而又细致入微的晓阳夫妻俩,带来了厨房里用的全套锅碗瓢盆,同时还带来了过冬的衣裤、床上用品,尤其是北方过冬必备的毛衣、棉衣和羽绒服,一应齐全,差不多把半个家都搬来了。既为我们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购置费用,又免却了我们奔波的劳顿之苦,真不知道怎样感谢他们。临别时,晓阳弟还特意将他们的座骑奥迪车留给了我们,以方便我们接送孙子检查和治病。而他们自己则挤公交、坐地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返回朝阳区的家中。望着他俩远去的身影,让我们十分感动,这真是:“兄弟情谊深,患难见真情”。
晓阳是我未出五服的叔伯兄弟,我虚长他几个月,所以称他为弟弟。上世纪的1977年,当代伟人小平第三次东山再起,首先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晓阳弟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煤炭部平顶山选煤设计研究院工作,由于勤奋肯钻研、业务技术日渐精湛,很快就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的著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后调入北京担任煤炭设计总院的总工程师,是我们邓氏家族杰出人物,《江西省新建县人物志》有专门记载。由于我们俩经历相似,“三观”相近,有许多的共同语言,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好朋友。这次晓阳弟鼎力相助,真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终身难忘。
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着,不一会儿功夫,漷县镇集市就出现在眼前,远远望去,人头攒动,车流滚滚,把漷马路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只好弃车步行,汇入洪流之中。大货车、小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在人群中像蜗牛般缓慢爬行,这数公里长的集市,不知道要走到猴年马月去。不少老人坐在代步车上,不急不躁,东瞧瞧、西望望,悠闲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热闹和喧嚣,那份闲情逸致让人羡慕不已。
整个集市共有十几个专区,我们首先来到美食小吃区。只见几百平米的场地上,几十个摊位比邻排开,塞得满满当当的。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十几口大锅正冒着诱人的热气和扑鼻的香气。豆浆油条摊大饼,粉面凉皮酸辣汤,馄饨汤圆甜酒酿,烧烤海鲜毛血旺,数都数不过来。一些男性老人,正光着膀子,大汗淋漓的喝着豆浆,吃着大饼油条。让我也味蕾大开,也买了几个刚出锅的油炸糕,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直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烫得我哇哇大叫,嘴唇即刻起了几个大泡。
来到肉类专区,十几台剁肉的大砧板一字排开,猪肉、羊肉、牛肉、驴肉还有狗肉,一应俱全。听人说,这区域也是魚目混珠之地,猪婆肉、病猪肉,也可能藏在其中,让你真假难辨。像我这种心笨眼拙之人,只能是“吃不完的亏、上不完的当、学不完的乖”了。只有家庭主妇们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一眼就能明察秋毫了。摊主们正大声吆喝着,招徕顾客。仔细一听,其中夹有南昌塑料普通话的声音,一询问,真的是南昌麻丘人。以前听说麻丘人占据武汉三镇肉类销售半壁江山,现在又进军北京了,果然厉害。我们也用塑料普通话跟他们打招呼,真是他乡遇故人,心情格外爽。老乡豪迈地说道:看在同乡的份上,每斤再优惠一块钱,让我们受宠若惊了。为了不影响老乡做生意,我们赶紧离开了他们。心里默默地祝福南昌老乡:生意兴隆、事业发达,诚实守信,幸福安康!
告别老乡,来到蔬菜专区。这里各种菜蔬,应有尽有,堆积如山,眼花缭乱。这次来北京,感觉北方的蔬菜,比我们南方的好吃。可能是这里温度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糖份多的缘故吧。同时还发现这里蔬菜比我们家里便宜不少。20多斤一捆的大葱,只需要25元。青菜一大堆,只卖5块钱。妻子经不起诱惑,买了一大堆,打算回去泡盐菜吃,这下苦了我这个搬运工了。
提着两大袋东西,我们逛到了水果专卖区。这是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也是交易最活跃的区域。苹果酥梨哈密瓜,香蕉大枣黄枇杷,荔枝菠萝水蜜桃,还有一些水果是第一次见到,大家购买欲望强烈,连臭气熏人的榴莲,都有不少人选购。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吃饱饭”了,而是摄入适量的蔬菜水果,农民的饮食结构也朝着多样化、均衡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活禽交易区。只见不少大小货车的车厢上,层层叠叠码着许多的铁笼子,里面装满了鸡、鸭、鹅、鸽子、兔子等家禽,我们选中了一只纯白的北京鸭,询问什么价值时,一位中年男子回答道;拿回家去杀12元一斤,由我们代杀并拨毛则15块钱一斤。我们商量后决定自己动手,这样可以省十多块钱呢。可到付款时,女店主不干了,说起码要13块钱一斤。这下把我们搞糊涂了,忙问男店主到底听谁的。男店主把眼睛一瞪,大声说道:12元,就这么着了。再看女店主,没吭声,默默地按丈夫的决定收了款。事后我跟妻子开玩笑的说:“看来还是北京的爷们有权威”。
不知不觉中,太阳升至天顶,身上也出汗来,肚子也咕咕的响了起来,该买的东西基本买齐了,我们手提肩扛着十几个购置袋的物品,踏上了归途。
赶集,一种半官方、半民间自发的经济活动形式,在中国广袤的乡镇农村,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北方称赶集,南方则称作“赶场”、“趁墟”等。赶集最早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在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初级阶段,古代人们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的剩余部分,与人进行物资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由于是自发的交易行为,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以次充好、坑蒙拐骗、吃亏上当的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和时间。
汉朝初年,著名政治家陆贾和陈平通过官府明令规定: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样,就形成了半官方的原始贸易市场。后来,人们就把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这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来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也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进入改革开放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化日益严重,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产品供应明显减少,农村集市呈逐渐萎缩状态,有的甚至名存实亡或消声匿迹了。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衰微的表现,也是中国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逐渐完善,农村土地集约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集市物资会越来越丰富,内涵会越来越拓展。加上人们的生活理念逐渐向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简约生活转变,回归农村创业和生活的人会越来越多,不久的将来,赶集会成为一种新潮流、新时尚,会成为农村的一种新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要中国广大农村的振兴。而农村的振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理由相信,我国农村赶集活动,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更加璀璨夺目,炫耀世界。
2022-10-10初稿于北京通州漷县翟各庄
作者简介
邓晓明,江西省气象局退休干部,江西省作家协会员,《江西省气象志》主编,气象诗社常务副社长,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当代伟人小平文化研究会会长(手机和微信号:13607065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