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也有大作为
初春时节,记者走访南康区太窝乡,感受小乡的变化。太窝乡现有3个村,户籍人口9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小乡。近年来,太窝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快、精、细、实”的工作理念抓实各项工作,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发展、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同时发力,彰显了小乡的新担当、新作为。
圩镇旧貌换新颜
春节期间,不少返乡的村民赞叹家乡的变化真大:新建了文化广场,街头巷尾铺上了柏油路,农贸市场修葺一新,污损的厂棚不见了。
“一年一变样,两年大变样,为家乡的美丽变迁点赞!”带着孩子在圩镇文化广场晒太阳的居民朱小明说。太窝乡文化广场占地面积8.1亩。以前,这里是一口水塘,环境非常差。去年,该乡对水塘进行回填,硬化铺设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广场,还配套建设了篮球场,添置了乒乓球桌等设施,成为该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距广场不远的元岭村朱屋组,其变化同样引人注目:污损厂棚被拆除后,场地整理后变成了小花园、停车场和休闲小广场,家家户户的菜园围起了竹篱笆。在邻里中心,村民聚在一起话家常……据太窝乡党委书记谢开东介绍,昔日的朱屋组有“三多”,即污损厂棚多、流动人口多、信访纠纷多,给该乡的管理带来难度。该乡通过抓党建压责任、抓产业促就业、抓环境促宜居、抓治理促乡风等四项具体措施,使朱屋组从往日的“五彩斑驳”变身为今日的“五美乡村”。
近年来,太窝乡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工作目标,拆除周边污损厂棚14个、面积1.68万平方米,盘活土地100多亩,对康唐公路沿线和圩镇范围内的防盗网和管线全部进行整改,投入1070万元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让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全乡范围内分成农村组、企业组、圩镇组3个工作组、19个网格单元,无盲区、无死角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清爽的生产生活环境。两年来,太窝乡乡村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姿,村民文明素养、人居环境得到“双提升”,不仅为乡域发展增添了多彩动人的元素,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过上了幸福生活。
凝心聚力谋发展
2020年7月,珠海格力电器正式签约落户南康区,项目地点就在太窝乡。这无疑给该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们抢抓历史机遇,调动一切资源,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流效率,全力推动以格力项目为龙头的重点项目征拆工作。”谢开东说。
太窝乡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组,细化工作分工,进村入户走访和开展宣传,做到项目实施的意义、征拆标准讲清楚,让群众心里明白政策,行动上积极支持征拆。工作组坚持“连续作战、不辞辛苦、讲究方法、速战速决”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率先签订协议,达到签一户、连一线、带一片的效果。仅用10天,全乡就完成了格力配套园区项目征拆任务,拆除面积15.05万平方米,5天完成了境内康唐路5.1公里长的拓宽征拆任务,为重点项目用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日前,记者走进江西丽生缘家具有限公司,看见车间内一派繁忙。家具产业是太窝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有家具企业368家,年产值近40亿元。近两年来,该乡积极引导家具企业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部署,通过“拆、转、建”和消防环保整改,拆除“小、污、散”企业113家。目前,全乡有74家规上家具企业,已入驻聚集区标准厂房企业56家,注册南康家具集体商标的企业有14家。全乡家具企业数量比以往更少,发展质量却越来越高,家具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坐拥格力项目、赣粤产业合作区(格力小镇)等重点项目,周边又有家居小镇、唐江示范镇、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良好的区位优势,让太窝乡迅速成为“香饽饽”。“我们牢固树立‘快、精、细、实’的工作理念,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做强家具产业,着力将太窝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商贸化和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谢开东说。
巩固成果促振兴
全乡累计减贫316户1095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底的4358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15938元,2020年8月顺利通过省级脱贫攻坚普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一串数字背后,都凝结着太窝乡党群一心、艰苦奋斗的汗水。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并不代表工作结束。该乡坚决贯彻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持续动态关注已脱贫对象“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做到政策应享尽享、应扶尽扶。坚持问题导向,以“9+2”“三位一体”整改等巡视巡查和脱贫攻坚普查反馈问题为抓手,对标对表抓整改,做好“两类人群”和“六类人员”的动态关注和帮扶,实现了“十个清零”目标。采取“四包一”工作机制,即帮扶干部、包组村干部、挂村领导、乡工作组确保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清楚、稳岗就业到位,其中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解决半劳力、弱劳力就业56人,确保了收入水平稳中有升。
在确保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上,该乡加快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该乡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压实乡村两级班子和乡村两级干部的责任,做到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尺度不松。依托家具产业和蓬勃兴起的物流业、智能制造产业,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提升收入水平。因地制宜抓好以厂房出租为模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2020年全乡3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30.64万元,村均收入列南康区第一,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同时,以“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引领,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着力打造文明乡风。(2月18日赣南日报07版张思炜、蓝希龙、记者吴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