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畔的红色记忆——樟树人不能不知的樟树革命史
樟树市革命史馆由民国时期的一座老宅子改造而成。厚重的大木门、斑驳的青石板,走进馆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该馆按照时间脉络,将樟树革命史分为五个时期进行布展,循着这条时间线,我们一起来找寻这块红土地的记忆。
革命思潮随风起:1840年—1924年 大革命前期
1840年,列强入侵,樟树繁荣的局面被打破,民生凋敝。以杨杏佛、陈劭先等为代表的樟树籍民主革命先驱,在樟树乃至全国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
随着新式学堂兴起,1901年,樟树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省立第十三中学,也就是樟树中学的前身,随后又创办了樟树镇女子学校和临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等。为声援五四运动,各学校选派学生代表组成清江县学生联合会,开展罢课、游行示威等活动。
五四运动中,樟树学生开展救亡图存,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等活动。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樟树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樟树的进步青年创办《清江》期刊、萧江书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樟树人民已经觉醒。
1922年,樟树籍进步青年成立清江旅省学友会,创办《清江》期刊,宣传马克思主义。
轰轰烈烈大革命:1924年—1927年 大革命时期

1926年初,中共临江第五师范党小组成立。

红旗漫卷声声雷:1927年—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
1930年10月23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昌傅的太平圩戴家园召开“太平圩”会议。
军民并肩抗日寇: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樟树人民以店下、芗溪、洋湖、永泰和樟树镇为活动中心,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时樟树的爱国师生,有的离开家人,北上从军抗日。有的留在家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和抵制日货运动,当时他们将查出价值近两万银元的日货,集中在东门汽车站烧毁。
1938年,樟树人民组成樟树联运站,为部队运输军用物资和粮食。
在樟树人民的努力下,樟树成为未沦陷的前沿阵地,当时20多家省内外媒体前往樟树发行报刊,宣传抗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在崇贞观战役当中,剿灭了日军四百多人,保护了一方百姓。
赣江两岸红旗飘: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樟树民族工商业、农业经济凋蔽,苛捐杂税名目繁多,通货恶性膨胀。
南京国民政府滥发纸币,致使通货恶性膨胀,当时的人们想去买个早餐,要提一捆钱,如果想买比较贵重的东西,钱要用麻袋来装。
这样的情形下,樟树店下的共产党员李树槐发动群众掀起向乡仓借粮的风潮,广大农民群众自发进行抗丁、抗粮、抗税斗争,形成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1949年5月19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白崇禧夏威兵团驻樟树镇部队发起攻击,白崇禧部队战败溃逃,5月20日,解放军进占樟树,河东地区获得解放。7月13日,河西地区获得解放。至此,樟树全境解放。
1949年7月13日,樟树全境解放。6月19日,中共清江县委、清江县人民政府在樟树镇正式成立,张宇晴为第一任县委书记。1988年,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