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手工錾花技艺:“指尖上的艺术”(图)

2021-06-11 16:44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邹思维 文/图

  临川区手工錾花技艺历史辉煌,涵盖金、银、铜器物的錾刻、掐丝、镶嵌、錾花等工艺流程。这项技艺工序繁杂,不仅讲究材料上乘,还要求匠人足够细心、耐心,是雕刻、美术、模具的完美结合,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性格气质”,金属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冷硬的,但在錾花工匠们的眼里,它们也有柔美生动的一面。一个人、一根长钉、几把锤子,耐心地一敲一打之间,从扁平到立体,从生硬到圆润,从无神到有神,给冰冷的金属增添了些许灵动。

  在临川区,便有这么一群工匠,以岁月錾刻文化,以匠心传承技艺。他们守候在自己的作坊中,仿佛与世隔绝,錾花就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方式。经过他们的一双巧手,冰凉的金属材料立马“活”了起来,变成茶壶、花瓶、酒杯等,其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形成品味高雅、风格古朴、气韵典雅的独特风格。

临川錾花传承人张锦平(左)正在传授制作技艺

临川錾花工艺复杂、作品精美

  临川錾花技法融合古今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匠人之心分外可贵,传统工匠的意义也已远远超乎职业本身。一名工匠,往往能将最原始的自然材料,如金属、草木、泥土等,通过一双巧手,在化平凡为神奇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品质、一种传承。

  临川从事金银錾花的手艺人非常多,各个乡镇均有从业者,其历史也非常悠久。如今,在当地众多的手工錾花匠人中,以云山镇张氏一族最具代表性,晚清时期张氏便有了第一代錾花传人。

  据张氏家族第四代錾花传人张锦平介绍,清朝时当地不少人在文化、商业发达的景德镇开办金银加工店铺。由于竞争激烈,临川匠人高瞻远瞩,专注于锤炼錾刻手法,在实践中不断琢磨錾花技艺,最终凭借出众的技艺和精妙绝伦的作品让临川錾花声名大噪。在匠人们的传承之下,手工錾花技艺沿袭至今,成为当地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的金银首饰技艺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临川金银錾花是如何传承至今仍广受欢迎的呢?临川区文化馆馆员刘芝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确实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民间掀起了收藏仿古金银工艺品的热潮,临川錾花艺人便想到了通过吸收前人智慧改良錾花工艺的方法。

  我国古代金银器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唐代更是金银器工艺发展的巅峰期。因此,临川錾花艺人对唐代金银器图案的装饰构图、纹样演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模仿唐代的各种技法和纹样设计,仿制出土文物,一时间,当地流通的金银制品都有了唐代风韵。

  不仅如此,临川的手艺人还学习借鉴现代雕塑、绘画等造型技法,全面研究唐代金银杯、盘、壶、罐、瓶等设计制作工艺,化古融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独创技法,设计制作了大量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很强的金银器艺术品。

  一名匠人有上百个不同的錾子

  据了解,临川錾花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包括选料、熔化、锤击、初胎、火焊、上胶、作画、錾花与打磨等九道工序,每个环节都需要创作者精准掌握。尤其是在熔化、锤击、初胎、作画、錾花等关键环节,更是要把握好时机和火候,还要运气均匀,以保证出手齐整平稳,这样雕刻出来的图案才能纤毫毕现。

  张锦平介绍,这项传统金银加工手艺之所以叫“錾花”,正是因为在九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便是錾花,要制作一件精美的金银器,最离不开錾花的手艺。据了解,錾花就是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金银器成品表面的凹凸质感正是这一技艺的体现。

  临川錾花技艺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錾刻的花纹鸟兽均要形神兼备,有多变的姿态才好,所以制作金银器对审美理念和造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异于常人的耐力。”张锦平强调说,打制一件手工金银器,从一笔一画绘图到一钉一锤敲打,往往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时间。

  制作一件手工金银器之所以耗时较长,是因为从选材开始就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手工錾花成品的效果与金银的纯度密切相关,纯度越高效果越好,因此对金银纯度的要求非常高。通常来讲,纯度要达到99.9%以上的金银材料才能用于錾花,有时甚至要求达到99.95%,丝毫偏差都会影响最终的制作效果。

  因为手工錾花是一项对精度要求很高的技艺,在创作时需要使用一种名为錾子的特殊工具。张锦平说,由于金银器上面的图案丰富多彩,表面纹路各不相同,不同的錾子才能表现出不同质感的花纹,因此一名匠人往往有上百个不同的錾子。

  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徐盛华常常与临川各地从事錾花工艺的工匠接触,他发现,对于经验丰富的工匠来说,制作錾花工具是必备技能之一。“工匠们在创作时往往精益求精,錾刻每一条纹路都需要特定弧度的錾子。”徐盛华说,平常的錾子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工匠们常常自己动手制作合适的錾子。

  临川錾花被纳入省级“非遗”

  20世纪90年代,临川錾花曾面临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一度“停摆”。因此,在当地民间手艺人不断创新谋求变革的同时,当地文化部门也积极介入保护,目前已将这一传统技艺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徐盛华介绍,当地对临川錾花技艺采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生产性保护,即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传统的技艺、民间美术和中医药的药物炮制技艺等领域。

  目前,当地从事錾花的优秀工匠不少于50名,此外还有不少年轻的学徒。这些工匠常年坚持手工创作,每年生产出大量制作精美的金银器流通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