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胎盘黑市交易屡禁不绝
1
药房一度公开售卖,
来源复杂价格不菲
今年3月底,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地的一家药房见到了存放在塑料袋内的土黄色紫河车。据了解,这类紫河车添加了淀粉、色素,甚至人工胶、食用胶等物质,被“圈内人”称作“重货”。经营者称,这批货的进货渠道来自安徽亳州的商贩,一斤价格1200元,有不少回头客。
当天,同城另一家药房则有“净货”在售,货架上摆放着多个装有紫黑色块状物的玻璃瓶。店员称,这类紫河车更“保真”,未添加任何物质,效果更好。“净货”按克销售,每克3元。店员表示,店里的紫河车通过正规渠道采购,什么时候来买都会有。
在康美交易中心,一名药店经营者称,受此前媒体报道影响,紫河车从市面上消失了。“等这阵‘风头’过去,紫河车可能再回到市场上。”但5月中旬,半月谈记者再访上述中部地区时,之前售卖紫河车的药房经营者或称不知哪里有卖、或称不再售卖。“现在不让卖了,店里剩下的紫河车都被收走了,还说要罚款。”一名药店经营者说。
江苏省邳州市公安局食药环大队大队长卫晓峰说,从近期查获的人体胎盘交易中发现,新鲜货源来自多个省份,以湖北、湖南、广东三地为主。加工地点隐蔽,加工方式粗放,仅简单置于煤炉上烘干。所谓“重货”加工工艺复杂,仅是为了增加重量、提升价格。
2
“白名单药材”为何要走“黑路子”
亳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周雨荷介绍,2005年原卫生部曾以批复形式禁止买卖胎盘,但未明确具体处罚细则,且不具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效力。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分局稽查室主任李有军说,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紫河车移除,但很多中医、中药专家认为除名并不意味禁用,且多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仍收载这味药,医生一般会根据药典酌情使用。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我国尚未出台禁止买卖胎盘的法律法规,且人体胎盘的捐献、管理、规范生产、市场流通及检测等环节,均无明确文件规定。对监管部门而言,只要紫河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检测规范,进药、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和放行达到相关要求,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在药房合法买卖。不法商贩因此有了可乘之机。
下游市场长期对上游原料有需求,“上堵下通”必然产生灰色地带。卫晓峰说,目前胎盘交易十分隐蔽,商贩接触信息灵敏,反侦查能力强,转运环节很难发现。产妇分娩后自愿带走的胎盘脱离监管视线,民间私下批量收购、粗滥加工的乱象难以避免,黑色利益链条由此滋生。
亳州市卫生计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科长赵伟介绍,前期调查显示,城市地区产妇通常自愿把胎盘交由医院按医废处置,但农村地区产妇带胎盘回家的比例较高,有的地方达到八九成。
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朱岷表示,交由医院处置的胎盘按要求须送到医废厂或者殡仪馆焚化处置,但不排除不法商贩从中“截胡”,批量流入市场。“没这些渠道,大药厂加工生产紫河车的原料从哪来?”
受访专家指出,食用胎盘或服用胎盘相关制成品存在一定健康风险。胎盘在加工过程中很可能成为传染源,且市面上的胎盘来路不明。除中药饮片制剂必须由持照企业合规生产外,粗加工的紫河车属于农产品,进入中药材市场仅需符合基本的性状要求,难以保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