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祭祀

2021-08-22 12:15 阅读
大江网/九江头条客户端

安平祭祀

沈师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就是民间俗称的所谓“鬼节”,在这前后几天,受传统习俗影响,有的人会找个僻静之地,给先人烧几张黄草纸,名曰“烧纸钱”,以此来表达一份祭祀,也祈求保佑安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素质的提升,这一习俗有了不小改进。但这种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风俗,在一些地方还是根深蒂固,还有一个改变的时间和过程。这点城里的变化要大一些,快一点。我居住的这所高校,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努力,也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比如说最近这几天,临近“七月半”了,每到晚上,学校的巡逻车就不间断地在校园内的边边角角巡逻巡查,车顶闪烁的光束十分刺眼,车载喇叭循环播放着“严禁燃放鞭炮,严禁焚烧纸钱,保护生态环境,文明祭祀祭扫”的语音提示,效果比较明显。这些天晚上,我在校园散步,基本上没见有谁祭祀焚烧放鞭什么的。校园环境整体保持了往日的空气和整洁。

  乡下情况就有些不同了。今天到乡下,尽管了解到乡村的管理部门加强了相关工作的教育引导,空气质量也未见明显的污染,但在有的村头地尾和墙角院落,甚至是一些难以发现的犄角旮旯里,还遗有一堆堆、一簇簇燃烧过的纸屑和“发包袱”,有的“冥币”还留有未烧烬的一角。风吹过,黑灰腾飞,好在未有余火,否则火灾隐患不堪设想。

  保护生态,文明祭祀,是各级政府历年倡导的,“鬼节”烧纸钱的危害也是教训深刻。这种传统风俗有它自身存在的土壤,“一刀切”加以禁止,似乎操之过急,在过渡期间,可否辟一个专门的地方供有需要的群众祭祀专用。管理部门加强巡视和督导,叮嘱安全注意事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应该是大禹治水式的疏导方法。

  树立新风,文明祭祀,保护生态,人人有责,这与传统的祭祀逝去的先人并不相悖,关键是理顺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发扬与摒弃的关系。时代进入到今天,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使人们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有了无限的扩展,构建了广阔和丰富的平台,与时俱进,才能向阳而生。个人情感的诉求和表达,同样有了渠道和载体,如网上祭祀,线上献花,家族团祭等,既庄重,又文明安全,还生态环保,先人们也能不被烟熏火烤,不受炮炸鞭响的袭扰,过个宁静的“节”。这几全其美的事,做到了,岂不正如先人所愿?这才是今天的我们正要做好的。与此同时,还要想到,网上文明祭祀,对于新文化状态下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有一定年纪,又不会电子产品的中老年人还是行不通,也不能普惠。为此,还需要多倾听民声民意,切实转变作风为民办实事。

  晚上,我给老家的亲人打了个电话,谈了谈我的想法和心愿。家人说,父亲是今年三月份才“走”的,这第一年,又是农村习惯,不烧点纸钱,就是老人不说,乡亲们也会戳脊梁骨的。可见,文明祭祀,任重道远。

  今天,我在南京禄口机场工作的亲人们,刚好解除了因疫情防控而被采取的集中隔离,回到了各自的家中,团圆团聚。这是这期间发生疫情以来得到的最好的消息,也是千言万语难以表述的心情。这里,我用文字向我的先人们虔诚祭祀:家人的平安,就是对先人最好的报捷和慰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