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以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发展
□ 杨丽
共青城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推动共青工业“再创辉煌、再现荣光”的目标,吹响了“工业强市”行动号角。强工业,就要强产业。共青城市立足“四大产业”基础,“四定”鼎力,优化产业结构、放大产业特色、实现产业聚集,稳、准、勇、敢,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稳,既定产业做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城市坚持既定产业方向不折腾,立足产业布局,提出转型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细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发展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路线,集中精力、用足方法做大做强“四大产业”。以首位产业纺织服装业为例,在“退民房进厂房”,创意设计、机器换人、电商销售等鼓励措施的撬动下,深昌制衣、昌玖服饰等12家企业获批九江市优化升级综合试点企业,“鸭鸭”集团重组后再焕荣光,完成销售额近40亿元,我市成功举办首届羽绒服装周,纺织服装产业全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今年上半年,共青城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6.1%,“共青羽绒服、温暖全世界”的口号越来越响亮。
准,瞄定短板铸链。今年上半年,共青城市引进纺织服装产业重大项目7个,投资总额59.15亿元,涉及服装、织布、纺纱等细分领域;引入武汉纺织大学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重点围绕服装设计、面料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重点攻关;引进上海网萌等直播平台入驻鸭鸭产业园,打造羽绒服直播基地,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实现了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入实施三年倍增行动,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关联配套企业,推动形成链式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围绕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要求,共青城市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工程,加快实现首位产业有链条、主导产业有龙头,打造现代化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勇,坚定创新赋能。做足做好“创新+”“资本+”“互联网+”文章,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进程,引导企业“放下剪刀、拿起鼠标”,促进服装产业由“共青制造”向“共青创造”发展。围绕“院士+研究院+产业园”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入了武汉纺织大学服装产业研究院,积极申报中纺院共青分院牵头组建纺织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老树发新枝”。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市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少于20个,力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均突破200亿元。我市不断向创新要动能,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高品位要素向“四大产业”聚集,推动经济的迅速崛起。
敢,谋定前瞻规划。面对当前全球最前沿、最具爆发力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共青城市敢于站上“风口”,瞄准应用广、市场好的新材料领域,率先布局,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成立了推进氢能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抢抓氢能源的先机,力争一席之地。
共青靠工业起家,更要靠工业走向未来。新时代的共青垦荒者们,一片雄心壮志绘蓝图,“四定”步履坚实再出发,以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垦荒创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