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80年的祭拜——萍乡抗日英烈后人“寻亲”记
一场迟到了80年的祭拜
——江西萍乡抗日英烈后人千里“寻亲”记
□平顶山晚报记者 王春霞 文/图
江西籍烈士陈钦文的后人在舞钢市将军墓寨山坡上缅怀在铁山阻击战中为国捐躯的1068位抗日英烈
人们将手中的菊花摆放在“万人坑”所在的地面上
“爷爷,我和爸爸一直在寻找您的埋葬地,他现在已经来不了了,我们今天来看您了。今天是我们国家第八个国家公祭日。这是家乡的酒,家乡的水,请您的弟兄们过来一起喝……”
12月13日上午,在舞钢市武功乡将军墓寨山坡上“抗日英烈之墓”纪念碑不远处的一片桃林里,抗日英烈陈钦文的孙女陈芳梅、陈芳羚等人不远千里从江西萍乡市赶来,跪在地上,对长眠于此从未谋面的爷爷喃喃诉说着,几度哽咽,涕泪纷飞。
这是一场迟到了整整80年的祭拜。
这片桃林所在的地方就是舞钢百姓口中的“万人坑”。1941年1月,在铁山阻击战中为国捐躯的1068位抗日英烈长眠在这里,陈钦文是国民革命军第110师330团的团长,也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
“六指”团长带头冲阵 千余将士壮烈殉国
12月13日上午9时,在将军墓寨山坡上的“抗日英烈之墓”纪念碑前,来自江西省萍乡市委统战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有关负责人及陈钦文的侄子、孙女等后人,与舞钢市委统战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有关负责人,河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等数十人,以默哀、鞠躬、敬献鲜花等方式深切缅怀英烈,祭奠忠魂,向陈钦文等1068名长眠在这里的抗日英烈致敬。
这块纪念碑是2014年9月设立的,为“国家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
当天参加祭奠英烈的平顶山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高增是舞钢人。他说,他是听着铁山阻击战和“万人坑”的历史长大的。铁山阻击战,是豫南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1941年1月下旬,日军集结广水、信阳等地十几万军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悍然发动了“豫南战役”。当时110师330团负责防守刘山、大石门山、铁山一线。日军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和骑兵。陈钦文330团与敌鏖战5个小时后撤退,当退到铁山时,发现山沟里挤满了逃难的百姓。陈钦文不忍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当即命令停止撤退,掩护百姓。他问当地百姓,此地是什么地方?百姓告诉陈钦文是“将军墓寨”。听罢此言,陈钦文甩掉大衣,高呼:“弟兄们!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我们决不能再后退一步!”喊罢,他带头冲向敌阵,所有与他冲进敌阵的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据《舞钢抗战史》等档案资料记载,此役歼敌3000,陈部阵亡1068名将士。
12月12日下午,舞钢有关部门人员及志愿者陪同江西萍乡客人一行走访察看遗落在武功乡田岗村的阵亡将士墓碑,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77岁村民赵喜长说,他小时候见过上面写有“阵亡将士公墓”等字样,还听父亲讲过当年牺牲的最大的官是团长,是个“六指”。
赵喜长说,当年战斗结束后,他的父亲曾参与搜寻掩埋阵亡将士遗体。父亲说,他与乡亲们赶着牛车,从各个战场把将士的遗体一车一车拉到将军墓寨的荒山坡上。因为很多尸体血肉模糊,肢体残缺不全,当兵的专门交代,注意寻找一个手有六个指头的,是团长,结果还真给找到了。由于条件所限,乡亲们临时挖了六个大坑,团长一个人占了一个坑,其他将士被集中埋在了其余5个坑里,并立碑纪念。这就是舞钢当地人所称的“万人坑”。
陈钦文的孙女陈芳梅证实,起初她并不知道爷爷是“六指”,后来从年长的亲戚口中证实,爷爷的确左手有六个指头。
“将军”捐躯日 儿子仅6天
陈钦文的侄子陈志远年近七旬,他说他的父亲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讲过许多伯父英勇杀敌的故事。
陈志远说,伯父从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后在国民党第13军服役,曾参加长城抗战南口保卫战、上饶战役、台儿庄战役等,多次负伤。由于作战英勇,指挥有方,24岁起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9年晋升为第13军110师330团上校团长,在豫南战役中牺牲时年仅33岁。“他的上级及同乡听到他殉国的消息,都号啕大哭。”
抗战胜利后,陈钦文被国民政府追授陆军少将。1984年,陈钦文被江西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著名抗日英烈人物。
“我爷爷牺牲的时候,我父亲刚出生6天,奶奶正在坐月子,家里人瞒着她。”讲起当年的事,陈芳梅多次哽咽,“当时奶奶住在方城,父亲满月之后,她知道了爷爷牺牲的消息,于是带着父亲辗转回到了江西老家。”
青山埋忠骨 等待后人至
12月13日上午9点多,舞钢市武功乡工作人员及村民指引陈钦文烈士的后人来到不远处的一片桃林。这里就是“万人坑”,只是当年的坟头已夷为平地,栽上了桃树。
来到一片桃树下,武功乡曹坡村村民喜华停说:“我小时候,这里有几个坟头,后来慢慢平了。”
根据喜华停所指的位置,陈芳梅等人找了一片平整的土地,摆上从江西老家带来的酒、水、香烟和水果,磕头跪拜,向爷爷诉说多年的哀思。他们将酒和水洒向脚下的土地,请爷爷和将士们畅饮家乡的酒和水。
现场的人们绕“墓”一周,将手中的菊花摆放在地面上。
陈芳梅说,由于奶奶说不清爷爷葬在何处,只是说一个叫将军庙的地方,父亲曾多次到南阳一带寻找,没有结果。直到2011年,父亲偶然从网上看到《330团血战大石门》的报道后,才知道爷爷牺牲在舞钢市。父亲当年来舞钢寻找爷爷的墓地,可能是信息有误,找到的地点并非现在这个地方。
“当年,父亲在离这里两公里的地方进行了祭奠,捧了一些土带回江西,洒在了奶奶的坟头上。”陈芳梅说,父亲回江西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很遗憾没能找到爷爷真正的埋葬地。
在舞钢走访的两天里,陈芳梅被激动的情绪包围,她很感谢舞钢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河南志愿者团队对他们此行的支持与帮助,让她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祭拜完成后,陈芳梅和陈芳羚特意在墓地附近挖了一些颜色暗红的土,装在一次性塑料碗里。“这块土也许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带回去,洒在奶奶和父亲的坟头。”陈芳羚说。
“既然找到了爷爷的埋葬地,你们想过要把爷爷的遗骸运回江西吗?”
对此,陈芳梅说:“我们有经济能力把爷爷的遗骸带回去安葬,可这里只有我爷爷是有名有姓的,如果我们把爷爷带走了,其余的1067位烈士可能就掩埋在历史尘埃之中了。”
他们愿意让爷爷陪伴着其余的1067位烈士,也希望这些烈士的后代亲人也能找到他们。
链接:
铁山阻击战烈士墓碑碑文“重见天日”
□平顶山晚报记者 王春霞
12月12日晚,国家公祭日前夕,经过专业人士两个小时的拓印,遗落在舞钢市武功乡田岗村的铁山阻击战阵亡将士墓碑碑文终于“重见天日”。
1941年1月,豫南战役“铁山阻击战”在舞钢境内爆发,1068位抗日将士在同日军的浴血奋战中以身殉国。附近百姓把他们的遗体一车一车拉到铁山东麓的荒山坡上埋葬,除少将团长陈钦文单独一个墓坑外,其余将士被集中埋进几个墓坑内,人称“万人坑”。当时的110师师长吴绍周为之立碑纪念,后此碑遗落他处。2018年,舞钢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了此碑。
12月11日,江西省萍乡市委统战部、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和陈钦文将军的侄子、孙女等后人一起赶到舞钢市,准备于国家公祭日缅怀祭奠萍乡籍抗日英雄陈钦文烈士及“铁山阻击战”中牺牲的抗日英雄。
12月12日下午,舞钢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河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陪同萍乡客人一行走访时,来到了武功乡田岗村,在田岗水库大坝旁边见到了当年的墓碑,但上面的字迹已经几乎看不见了。
为了让墓碑上的字迹显现,拥有专业拓印技术的汝州市志愿者迅速赶到现场,使用棉被、小太阳等保暖用品罩护,操作两个小时,到晚上7点多才将墓碑上的字迹拓印出来,碑文上“阵亡将士公墓,师长吴绍周题”字样清晰可见。
看到碑文,在场的志愿者及萍乡客人都分外激动,“这是铁山阻击战抗日将士为国捐躯的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