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她”更美丽

2022-03-08 05:35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是意义的呈现、记忆的载体。今天,我们聚焦三位2021年度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她们独立、执着、勇敢、睿智。她们的美,无惧时光,韵味悠长。

吴婉菁进行夏布绣创作。

  执着的“守艺人”

  在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婉菁眼里,刺绣是一个与时光对话的活儿,刺绣的她则是一个穿梭在时光里的人,执着又倔强。

  吴婉菁的绝活是夏布绣。这是一个以绣地材质命名的绣种,起源于北宋,兴于中国夏布之乡江西新余。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绚丽多彩,夏布绣颇有水墨丹青的绘画神韵。虽然夏布绣享誉在外,但夏布绣行业因缺乏设计创新、工艺守旧等因素,面临多重挑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婉菁在坚守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寻求突破。

  用吴婉菁的话来说,要想走得更远,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向前。应她邀请,3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新余市渝水区长林路666号的夏布绣博物馆。

  走进夏布绣博物馆,迎面是以画家傅抱石《丽人行》为蓝本的夏布绣。“这是我婆婆绣的,你看里面的人物,发丝根根分明,神情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幅作品好比教科书,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吴婉菁的婆婆张小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为夏布绣倾注半生心血。在吴婉菁的刺绣路上,张小红传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坚守。

  《曹知白山水图》《江山渔乐图》《花开富贵》《金鸡啼鸣》……漫步夏布绣博物馆,品着精致美好的绣品,听着深入浅出的讲解,记者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夏布绣的美。在此期间,吴婉菁也讲述了当初学艺的种种。因夏布的原料是苎麻,材质生性粗犷,且经纬之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特别讲究因物施针、因地施针。在这方寸之间,要想通过千针万线表达美,经年累月的积累和磨练必不可少。有一次,吴婉菁为了能够把竹子的结构、明暗效果绣得更理想,在绣凳前一坐就是9个小时,拆了绣,绣了拆,反复十多次,达到满意的效果后才肯作罢。

  如果说不断精进夏布绣技艺是与时光对话的必备本领,那么提高综合能力则是从对话中汲取养分的拓展技能。吴婉菁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各种有益“营养”,努力在夏布绣的艺术创作和文创开发方面有技术、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突破。

  夏布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时光是强敌,也是挚友。不同于老一辈将艺术品、工艺品、画绣结合,“85后”吴婉菁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图案的吉祥寓意,让夏布绣绣品以更年轻的姿态回归日常生活中。比如,“福在眼前”图案,将古钱、蝙蝠组合;“平安如意”图案,将花瓶和如意组合。这些别具匠心的图案被巧妙地运用在卡包、手袋、纸巾盒等生活化产品中。

  “非遗传承,其实是在做人的工作。”无论是夏布的生产与织造,还是夏布绣技艺的传承,吴婉菁始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近年来,她积极与江西师范大学、新余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等院校联合建立工作室开课授艺;开展传统手工艺研学旅行项目,增强青少年对夏布绣技艺的体验与传承。2018年,吴婉菁带着夏布绣系列作品走出国门,参加在德国特里尔市举办的“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其创作的夏布绣作品《马克思肖像图》被特里尔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色泽泛黄,麻线如丝丝细雨的夏布质地,最易展现写意山水画中的留白之美。吴婉菁则把自己当作一根在夏布上飞舞的绣针,扎扎实实地将夏布绣的古朴典雅、返璞归真充分表达。她的美,亦如夏布绣一般,自然纯粹。

  江西日报 记者 齐美煜 文/图

刘莹(中)给孩子们上自护知识课。资料图片

  侠骨柔情的知心姐姐

  刘莹的身上,“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一个是作为司法警察的刘莹,机智勇猛、英姿飒爽,以柔弱之躯直面犯罪嫌疑人。

  一个是作为知心姐姐的刘莹,温声细语、笑语盈盈,用心呵护未成年人成长。

  2011年,23岁的刘莹大学毕业,考入乐安县人民检察院成为一名司法警察。刚入职时她发现,自己和司法警察要求的“体能过硬、技能过硬、业务过硬”相去甚远。

  倔强不服输的刘莹开始实施自我提升计划。每天提前两个小时起床跑步提升体能,反复观看、精打细磨擒敌技术动作,一字一句背诵理论基础……3年后,“菜鸟”刘莹成了“能手”,多次在省市司法警察比武竞赛中获得单项第一名,并连续三年代表江西参加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比武竞赛,先后获得9个项目前三名。

  作为一名司法警察,常常面临突发状况,考验专业素养,也考验胆识担当。一次出警任务让刘莹记忆犹新:“嫌疑人情绪一直不稳定,引起我的警惕,寸步不离她左右。”不出所料,嫌疑人以到阳台找钥匙为由,突然冲向阳台,翻越栏杆,纵身往楼下跳。

  几乎在同一时间,刘莹飞身扑上去,紧紧拉住大半个身子已悬在空中的嫌疑人。嫌疑人拼命挣扎,刘莹的手指关节脱臼,疼痛难忍,但她仍咬牙坚持,死死抱住嫌疑人不放,最终在同事们的协助下将嫌疑人救了回来。

  从警11年,260余次出警任务,刘莹以“零失误”完成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传唤、拘传、看管、押送以及保护公诉人出庭等安全保障工作。

  机智勇猛的刘莹,内心柔软而细腻。

  在配合同事办理一起未成年人案件时,被侵害的小女孩低着头,沉默良久后号啕大哭。“当时,我内心难受不已,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为她们做点事。”刘莹说。

  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一号检察建议”。刘莹毛遂自荐,将乐安县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活揽了下来。

  她带领志愿小分队走遍全县,摸清流动人口、留守儿童数量和涉未成年人犯罪底数,形成调研报告。为让孩子们听懂学会自我保护知识,她编排了一套唱跳结合的防性侵自护操,成为低年级学生课间操的一部分。

  2020年8月,“刘莹姐姐工作室”成立,刘莹带领团队招募志愿者3000余名,走遍全县196个行政村(社区)、181所学校,开展各类法治宣讲800余场次,实现了对12万余人未成年保护知识全覆盖。2021年,全县未成年人被性侵犯罪实现“零发案”。

  “有刘莹姐姐保护我们,真的很开心。”“刘莹姐姐,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刘莹的办公室里,收藏着孩子们寄来的上千封信,他们向刘莹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感激和思念。

  今年1月,“刘莹姐姐”云平台小程序正式上线,刘莹更忙了。与合作部门沟通协调、设计专题活动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翻开刘莹的记事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工作计划和行程安排。

  “防性侵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要教给孩子们的还有很多,比如不同性别之间如何相处、如何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如何接受和拒绝等。”刘莹说,“只要想到孩子们,就有无穷的动力。”

  江西日报 记者 杨 静

张露(右二)正在给学生们讲授树木知识。

  播撒绿的使者

  “我从事林业教学和科研工作37年了,觉得自己是‘播撒绿的使者’。”对张露的采访,在江西农业大学的一片树林中进行。林中的树木浅青、深绿交织在一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又让人感觉舒适和宁静,一如张露给人的印象,知性、温柔、开朗。

  37年是多长?对于一棵树的成长来说,或许短暂;但对于一名女性来说,足以绽放人生最美的芳华。

  高考填报志愿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张露填报了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从此走进了一个绿色世界。从学林学的小姑娘,到教林学的老师,再到全国仅有的三位女林学院院长之一,即使现在因岗位交流担任国际交流处处长,张露一直在林业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记者不禁问道,都说搞林业是一个苦行当,工作周期长,还难出成果,女同志从事林业工作的就更少了,这么长的时间从事林业研究和教学,动力是什么?张露爽朗一笑,说道:“搞林业不是挖坑种树这么简单,要吃很多苦,但我乐在其中,干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热爱。”

  有一次,在九连山林场,张露带领团队从驻地出发前往林场深处的试验样地,队伍还没到目的地就碰到一场大雨。山林里的雨总是来得突然,没有地方避雨不说,山里的桥和小路也被雨水冲毁了。张露带着大家用树枝当拐棍,在泥泞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前行。碰到溪流河涧,就蹚水而过,饿了就拿随身携带的馒头等干粮就着山泉水充饥。一路上张露不断给大家加油鼓劲。“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当到了试验样地,能够顺利完成调查测定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就油然而生,所有疲惫和艰辛一扫而光。”

  37年来,张露已经数不清爬过多少山,蹚过多少河,看过多少树。张露以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细致,在赣鄱大地的山林间播撒科技的“种苗”。她说,踏遍千山,只为青山更绿;走过万水,只为点绿成金。

  如何点绿成金?张露瞄准了适宜江西种植的油茶和湿地松,一方面致力于栽培管理技术升级和产业提升的研究,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省级科技特派团和江西农业大讲堂等平台,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宣传国家政策、培训并推广林业新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同时,张露还常年开展濒危树种毛红椿的研究保护,扩大人工林种植面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少企业在张露和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由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全省农林科技的龙头企业。“看到林农满意的笑容,看到濒危树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觉得动力更足了。”张露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但在科研领域,在教育战线上,张露同样全情投入。已届花甲之年的张露对每名学生都精心培养、用心“浇灌”。博士生贾婷说:“张露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不论是做实验还是野外调查,她总是亲力亲为,在生活中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大家。去年春节,张老师还邀请因为疫情就地过年的学生去她家吃年夜饭。”

  除了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外,37年来,张露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张露看来,大学本科阶段对青年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希望用我的激情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学林爱林,为自己所学专业骄傲,为自己能投身祖国的林业建设事业而自豪。”

  采访即将结束时,张露动情地说:“虽然我已经在林业领域工作了37年,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希望能培养更多林业人才,为保护绿水青山多出点力。”

  江西日报 记者 李 芳 文/图

  短评

  朵朵铿锵迎风绽放

  冰心曾经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

  历史的每一步前行,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闪耀着女性拼搏奋斗的身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各行各业优秀女性更如群星璀璨:女科学家屠呦呦心怀济世之志,攻克了抗疟治疗的世界性难题;女校长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女航天员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创造了中国航空的新纪录;杨倩等26名女运动员奥运赛场奋力拼搏,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巾帼风采……一个个榜样,正是对“她力量”“她魅力”“她智慧”的生动注解。“她们”勇立潮头,以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奋斗,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她们”犹如一朵朵铿锵玫瑰,在风雨中绚烂绽放。正是因为有“她们”,今日之中国才更加辉煌。

  或温柔坚定,或乘风破浪,我们身边每一位女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她”,平凡而又伟大。家庭里的“贤内助”、职场中的“女达人”……扮演着多种角色的“她”,看似臂膀单薄,却饱含力量,顶起了“半边天”。

  致敬每一位努力奋斗的女性!世界因“她”更美丽!(齐美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