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庾岭,风雨梅花路
江西的南面是大庾岭山脉,它横亘粤赣两省之间,延绵200多公里,上古时人烟稀罕,车马不通,而位于大庾岭上的梅关古道,连接江西大庾(南安)和广东南雄两地,“南扼交广,北拒湖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位置重要,是我国古代中原联结南粤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乃至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江西大庾梅岭古道(图片取自网络)
塞北玉门关,江南大梅关。梅关古驿道历经2000多年春秋,纵观梅岭古驿道(又名大庾岭驿路)的成长史,秦开通、唐凿路、宋立关,大庾岭和梅关古驿道的发展与繁荣进程,经历了四个重大节点。
一、2000年前的秦汉是大庾岭和梅关古道的第一个节点
2000多年前,前214年(始皇帝33年),秦始皇为了完成他“北逐匈奴,南开五岭”,统一中国之大业,发兵50万,分五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在经江西南安(今大余)越大庾岭时,见岭上荆棘载途,悬崖峭壁,秦兵只好劈山开便道通过。从此,有了一条从豫章(江西)越岭至东粤(广东)的简便山路。后这五军留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在今南康县章江南岸),隶九江郡。(和前面重复)
秦汉在梅岭开山道筑关口,设立横浦关后,就有“通南越道”连通岭南。从此,梅岭古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刻入在中国版图上。后来经过数次变迁,逐渐成为中原与岭南连通的交通大动脉。史称梅关古驿道为“南北咽喉,京华屏障”。但是,大庾岭虽有山路,但山高林密,行路崎岖,一不小心,易掉深谷,粉身碎骨。
为什么叫“大庾”和“梅岭”呢?战国末年,有个馀汗(今江西余干县梅港乡)人梅鋗(前228-前196年),率越人南迁居此拓荒筑城,此地就叫梅岭。后来梅鋗成为长沙王吴芮的部将,西汉名将。因为在破秦的战斗中功勋卓著,破秦后论功行赏,除十八王外,只有梅鋗一人被项羽封为十万户侯[1]。当然,据《史记》载当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十万户侯”只是个空头衔而已。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徙封吴芮为长沙王。次年,梅鋗被封为“台侯”,“食台以南诸邑。”台以南就是台岭(大庾岭)以南。此时的台岭以南已为南越王赵佗所据。唐代罗隐有诗:“十万梅鋗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因没有地盘,梅鋗只好率众西迁到长沙王吴芮长沙郡之安化的梅山(今湖南安化县梅城镇)。
公元前112年(汉元鼎5年),西汉将军庾胜,奉汉武帝之令守横浦关(在今大余县),期间,在岭上建寨,岭下筑城,所以,城名就叫庾将军城,岭称庾岭、大庾岭,县叫大庾县。明学者郭笃周著《岭海名胜记·梅岭记》云:“谨考梅岭,本名台岭,在南雄府九十里,即百粤五岭之一也。一曰东峤,以其当五岭之东也。上有横浦关,即古人入关之路也。汉初,高帝以将军梅鋗统兵驻此,故曰梅岭。后令裨将庾胜戍守,复名庾岭。”
二、716年的唐代,是大庾岭和梅关古道的第二个节点。
唐立国289年,开元、天宝最为盛极。开元之前的近百年,岭南依然是蛮荒之地、瘴疠之乡,经济落后,人烟稀薄。其时,番禺(广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经济、文化虽有发展,由于五岭阻隔,陆路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信息不畅,岭南地区遥远难制。当时,中原到广东,主要走湖南桂阳,或溯武江上泷口,或沿西江而到灵渠湘水,或走海路过江淮,这些路途遥远,非常艰险。相比之下,大庾岭路通岭南较近,却因险峻视为畏途。
这时出来了一个张九龄。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705年(唐中宗景龙元年)的进士。从727年起,当过两年左右的南昌市长(洪州都督)。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十二月擢升宰相,封始兴伯。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卒,享寿68。
张九龄是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耿直温雅,风度文章为当朝之楷模,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他罢相之后,每当有人向唐玄宗举荐人才,玄宗就会问:“此人风度比得上张九龄吗?”
他首先是政治上强,远见卓识,刚直敢言。唐玄宗在位45年,执政前期,励精图治,先贤用能,创造了开元盛世;执政后期,奢靡荒淫,信任奸邪,酿成“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唐玄宗高度信任的两个人:一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一是安禄山。在提拔这两人时,身为宰相的张九龄都坚决反对,对李林甫,“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对安禄山,预言“乱幽州者,必此胡也。”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能纳谏的帝王了,为重用这最能察言观色、曲意逢迎的人,唐玄宗不惜让张九龄出局。当然,这事也可看出,张九龄开通大庾岭路的眼光是多么远大。
其次,张九龄文学上强。其诗一扫六朝绮靡诗风,直追汉魏风骨,是继陈子昂之后开创盛唐诗歌局面的重要一人。《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就是他的《感遇》,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其高洁情操的写照。而且,这本诗集总共收了300首,他一人就入选了3首。另外,广为流传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情致深婉,唱绝千古。
更重要的是,张九龄开通了大庾岭。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秋,左拾遗张九龄因官场纠纷请假回家乡岭南住了一年多。那时的唐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因沿海之利和海外贸易,发展很快,广州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但大庾岭十分难走,开凿庾岭通道,打开南北交通非常迫切。张九龄出入岭南,常走此路,深感此路峭险巉绝,“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人苦峻极。”于是,他上奏唐玄宗帝,建议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运进中原内地,可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之目的。唐玄宗批准了张九龄的建议并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张九龄接旨后,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嶝,勘测开凿线路,督率赣粤两省近万民工,在“千里连峰匝,迂回出万寻”的梅岭披荆斩棘、跨河架桥、挖山凿石。还在当年未普及应用炸药的情况下,先用木柴堆积表面用火烧石,再引水灌石,使坚硬崖石裂破,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真是鬼斧神工。经过两年多时间,一条长近百里、宽5米的山间驿道终于修通,它从大庾县城开始,翻越梅岭,直达广东南雄,全长45公里。今梅岭古驿道专指江西这一边的梅岭一段,约2.5公里,是国内罕见、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
大余梅关。从8世纪到20世纪粤汉铁路通车,梅关道一直是中原通往广东的交通要道。摄影陈彦
大庾岭驿道北接江西章江,南连广东浈江,人货至此,只需走40多公里的陆路,即可从长江水系转入珠江水系,“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大庾岭路由“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的畏途变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通途,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衢,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途重镇。当年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爱吃的荔枝,也是经梅岭古道传递的[2]。唐宋以后,“凡台省命使之宣布,广海贡筐之献纳,莫不道出此都。”明·桑悦《重修岭路记》说:“庾岭,两广往来襟喉,诸夷朝贡,亦于焉取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
大庾岭新路开通后,是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结起来的水陆交通纽带,南来北来往的交通运输、邮驿、商旅络绎不绝,成为五岭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广州沿海及岭南的货物,溯北江经韶州,入浈江到达南雄,转取岭路至江西南安,再沿章水下赣江,出长江。
当时的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路修成后,张九龄还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
后人为纪念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古驿道之功德,分别在南雄城、梅岭、始兴、曲江(今韶关)先后建有四间纪念张九龄的文献公祠。祠内塑像、立碑,以记其事,以供后人敬祭和瞻仰。《直隶南雄州志·坛庙》载:南雄城、梅岭、始兴城张文献祠有四:一在南雄城,原在儒学讲堂东。二在梅岭云封寺旁。梅岭顶上的文献公祠塑有像,立有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石碑。历代仕宦贤达越岭于此,都要进祠拜谒,瞻仰遗像并赋诗、词。另在岭路的城东五里山接官亭旁,1494年(明弘治五年),奉议大夫广东提刑按察司佥事、于都袁庆祥,建有神龟负文亭。亭内雕凿一大石龟,长约1.5米,碑高2.6米;宽1.2来。“文革”期间碑毁,石龟下落不明。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碑拓片,馆藏于南雄博物馆。三在始兴县城隍庙左的张文献公祠,1219年(宋嘉定十二年),知县赵彦偃建。四是曲江公张文献公祠,在今韶关市区内,创建和毁于何时不详。韶州古有风度楼,明弘治十年(1497年),韶州知府始建风采楼,与纪念张九龄之风度楼相对。1918年,驻粤滇军总司令兼督粤赣湘边防军务李根源,对张九龄家族墓进行大规模修缮,同时重建张文献公祠。
历代文人墨客、仕宦贤达、绅商百姓,对张九龄非常敬重,每年举行春秋祭祀外,常年有不少人谒拜公祠。杜甫作《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卿》:“波涛良史笔,无绝大庾岭。”
张九龄死后,唐玄宗赐谥“当年唐室五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并在山脚下建“夫人庙”,纪念张九龄夫人支持张九龄开凿古驿道,几经修复,日臻完善。“堂宇恢皇,门庑崇翼,寝筵有地,憩息有所。”
明嘉靖时任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过大庾岭时,作《文献祠》云:“文献凿庾岭,功与九河同。”
番禺人士方殿元,清康熙甲辰进士,官知炎城、江宁。越岭时作《张文献祠》一首,曰:“古庙烟霞合,高峰道路通。”
清韶州人士冯佩芳作《谒张文献祠》诗云:“庾岭路通梅信早,书堂岩复树阴稠。三唐宰辅无双士,百越人才第一流。”
浙江诗人杭世骏《大庾岭谒张文献祠》诗:“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
总之,唐开凿大庾岭驿道,大大促进了岭南的发展。现在,大庾岭古道和梅关是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江西北边的庐山、东边的三清山、东南面的武夷山、龙虎山都是世界遗产,南边的大庾岭和梅关应该而且可以申报自然和文化世界双遗产,它具备条件:一是历史久远,底蕴厚重。二是反映了许多重大事件,涉及了中国交通格局。三是遗址众多,保存尚好。四是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古色资源和红色资源。当年,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就在这里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梅岭三章》。共产党人那种临危不惧的淡定、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坚信革命的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不断奋斗。
三、1063年北宋,是大庾岭和梅关古道的第三个节点。
后来,历代官府极为重视大庾岭路(又称驿道、官道)这条交通要道,曾10多次修铺路面和种植路树,较大规模的是1063年(北宋嘉佑八年),江西提点刑狱佥事权知南安知军蔡挺与其兄广东转运使的蔡抗协商议定,组织大量民工全面重修梅岭古驿道,兄弟各自负责自己所辖境内段,以青石及鹅卵石铺砌庾岭南北路的驿道,修复损坏的桥梁,岭南路宽1丈3尺,长325丈;岭北路宽8尺,长109丈。且夹道种植松树、梅树,供行人休息。蔡挺还在两省交界隘口处修筑一座两层高的关楼,上层为楼阁,下层为驿路通道。雄跨赣粤两省,界分江西广东,名“梅关”。
从此,南来北往,人们在梅关古驿道都要通过这座“梅关”,后来,清代的李化写《梅关关门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南界一横岭,拔地三百丈。……峨峨当关门,尚有斧凿状。”(清·袁枚《过梅岭》)
宋代,北往的货物除进口的犀角、象牙、珍珠、香药等贵重物资和洋货外,主要是韶州岑水的铜和广盐。单铜钱币每年约有五六百万斤途经岭路北运,这项人力运输需10万人次。还有广盐和佛山的铁器等货物,每天来往岭路的挑夫和商旅日有数千人。嘉佑间,推官萧世范为解郡民官运之苦而教民造车,一车可胜数人之载。1450年(明景泰元年),广盐在南安(今大余)、虔州(今赣州)、吉州(今吉安)、临安四府大量销售,广盐经韶州溯浈水上南雄的木帆船五六百艘,每年走岭路北运广盐1千万斤。加上其他货物的人力运输,“南货过北者日有数千”。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南安军停运淮盐,改供广盐。自此,赣南人民自此改食广盐。
1325年(元泰定二年),路总管亦马都丁调集民工修桥铺路。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崖石铺砌路面90余里。
1469年(成化五年),广东布政使陈濂会同南雄知府江璞,共商修整岭路事宜,征发民工重修路面。
四、1479年的明代,是大庾岭和梅关古道的第四个节点。
1479年(明成化15年),南安府知府张弼采取“以工代赈”办法,招募修路劳力,经过一年零二个月,重修大余至梅关的25华里驿道,使之“驿传漕运,高驰帝午,使节朝圣,络驿不绝”,并在梅关北面书“岭南第一关”匾额,南面书“南粤雄关”四字。张弼还修复丞相祠,作《张丞相祠》:“丞相祠前荐浮蚁,将军岭上望高鸿。”
1518年(正德十三年),广东佥事吴廷举指令南雄府,在岭道两旁种松、梅树5000余株。吴亲自参与植树,自称“十年两度手栽松”、“种得青松一万株。”旧志载:“自宋迄明,往来宦游者多有补种,某推官女亦植30株,镌诗于石。”1799年(清嘉庆四年),两广总督觉罗吉庆捐银千两,交南雄州修整岭路,并在官道旁增植松、梅,以资休憩。
1888年(光绪14年),知府周浩于梅岭修憩云亭,并种梅、李、桃树6千株。(1946年,蒋介石来大庾视察了梅关古道,国民政府特意建了“介梅亭”,后被拆毁。原址重建为“憩云亭”。)
迄至清末民初,大庾岭路屡遭兵燹,关楼焚毁,吊桥被烧。上世纪初粤汉铁路和1932年的曲江至大余公路先后开通,大庾岭路失去南北交通要道的作用。经过几十年日晒雨淋侵蚀,路面破烂,文献公祠倾圮,路松被砍,石碑残缺,古亭倒塌,梅树稀少。
到了清代,清政府实行海禁,只限广州为对外通商的唯一外贸特区,广东就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汇之地,中外贸易的重要门户。进出口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这些进出口的各类商品大多走水运,经岭路运往中原内地。古代,南雄境内90华里的岭路设置有珠玑、石塘、里东、灵潭、火径(通济镇)、中站、小岭、新路口等8条街市,岭路两旁茶馆酒肆、饭庄客栈鳞次栉比,为南来北往商旅食宿提供方便。从州门铺至新路口经商店家有八九百间,其中火径(通济镇)就有120家、经商者收入可观。1921年,据《南雄县农业调查报告》称:县城至新路口的岭路上,“茶亭饭店,一里数间,贩客往来,日计盈万。”
由广州进口的各种货物日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闽西等地的土特产,如丝绸、茶叶、药材、火腿、腊鸭、香菇、土纸、粮油等源源南运广州,每年来往岭路的客商、夫役达四五十万人次。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南雄传教后,越岭路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
由于岭路的繁盛成为黄金大道,南雄、韶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渔业、矿业等商品生产发展,得益于大庾岭路,南雄经济繁荣获益甚佳。前人诗有“南来车马北来船”,“行人虚说小扬州”,生动描写了当时商贾云集之盛况。仅税收一项,南雄在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商税岁额一万贯。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税课司岁征各色课税钞10048贯,保昌县署岁征1622贯,府、县合计11670贯。1458年(天顺二年),广东巡抚都御史叶盛于南雄县城太平桥(今河南桥)南设太平关征税。1538年(嘉靖十七年),沿河有盐店、牙行221间,船艇500艘,牛车100辆,共征牙税等银1290.5万两。1578年(万历六年),太平关征收商税、铁课等银达4.3万两。1670年(清康熙九年),太平关移至韶州府征收。1753年(乾隆十八年),府、县共征工商杂税银1516.6万两。1824年(道光四年),额征工商杂鋭银1942.6两。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征杂各税实收银5765.74两。1909年(宣统元年),征杂各税实收银为6439.17两。
梅关古道江西起点(本人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梅关古道专款重修,重建了来雁亭、半山亭、望江亭、陈毅《梅岭三章》碑刻;以及六祖庙、夫人庙、玉皇殿等,南雄市区至梅岭323国道两旁种植梅树27公里,形成“一路梅花一路诗”的靓丽风景线。
[1]《前汉书.荆燕吴传》:“及项王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
[2]《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曾写道:“妃嗜荔枝必欲先致之,乃置驿传送,在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杜牧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