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王阳明究竟悟了什么“道”?
贵州修文龙场阳明文化公园(摄影 万勍)
如果有人问:王阳明在龙场是了悟什么“道”?
我们说:悟出了“圣人之道”。
钱德洪说“吾师阳明先生蚤有志于圣人之道”[1],王阳明在早年立下成圣之志后,就一直苦苦追寻成圣之道,但直到龙场,才大彻大悟,悟了“圣人之道”。
王阳明悟到的这个“圣人之道”有几个内容:
一是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在身处人生绝境、极度艰难的日子里,王阳明每日端坐玩易窝,动心忍性,日夜冥思,苦苦追问:朱熹讲格物致知,读书穷理,我一腔热血,一片忠心,努力工作,提了一点建议,就遭此大辱,且流放于此?这天理何在?怪客观条件不好?怪身边坏人太多?怪自己时运不济?都不对。现在我怎么办?等外在环境好转?等待客观条件出现奇迹般的好转?都不可能。
王阳明自问:圣人处此境遇,他会怎么办呢?经过思索,又自答:要成圣人,就不能取决于环境,不能怨天尤人,不能专在客观上找原因。人生的道路,山一程水一程,有坦途,也有坎坷,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却能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们不可以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不等待出现好条件,不等待万事俱备,不必外求,也外求不到什么。
当然,这不是一种自宽自解,而是一种主观能动,而是一种主体自觉,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且,这还是阳明心学的基本核心点和逻辑出发点。
王阳明进一步想到:圣人之道、做人之理怎么会在外在的“物”里面呢?
就是说,在危难关键的时刻,在性命攸关的当口,能不能像个圣人,不是向外去格竹子、格经典,不是向外在的事物去求理。你能不能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有私欲,是否有遮蔽,取决于你的心是正、还是邪,取决于你的心是否坚强,是否有圣人之心。只要有这个心,外在的客观条件怎么样,那都无所谓。事物之理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心。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吾性自足”。
“吾性自足”,就是自觉,就是自主。据《元史·许衡传》:许衡年轻时,在战乱中随一伙人逃难到河阳。炎炎夏日,口渴难耐。恰好,路旁有一棵梨树。众人争先恐后地去攀摘梨子,唯有许衡端坐在树下,不为所动。
大家问他原因。许衡说:“这梨子是别人的。”
人们听后,笑道:“世道这么乱,这树早已没有主了。”
许衡说:“梨树无主,难道你的心也没主了吗?”
此话一出,云谲波诡的世界,一下子变得风烟俱静。
所谓龙场悟道,就是找到了成为圣人的正道。20年前,王阳明与娄谅一晤,就在问成圣之道,开始还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后经“格”竹子、溺五变、中进士之后在工部、刑部、兵部多部锻炼,特别是经过刘瑾之斗,廷杖诏狱之灾、龙场磨难,终于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而“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怎能不让他中夜惊醒,大呼小叫呢?
所以,王阳明反复强调“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要在“心”上用功;当弟子问“看书不能明,如何?”王阳明说:“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须于心体上用功。”[2]当徐爱听闻王阳明的格物新说后,也“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3]这些“心外无理”、“只在身心上做”、“心体上用功”、“皆从心上说”,都说的是一个理:要成圣,就要一心向内,在志向、信念、明德、去私等方面努力。
大悟“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是大悟朱熹“格物致知”之非。各种文献都点明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得出格物致知的要旨,由此大悟。《年谱》:“先生始悟格物致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黄宗羲《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徐元文《王阳明先生全集序》“一日忽省于格物致知之旨”。而各种文献在点出龙场大悟格物致之旨的同时,也点出龙场悟道就是大悟朱熹学说之非,大悟朱熹向外格物之非。《年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黄绾《阳明先生行状》云:“一夕,忽大悟,踊跃若狂者。以所记忆《五经》之言证之,一一相契,独与晦庵(朱熹)注疏若相抵牾,恒往来于心,因著《五经臆说》。”由此可见,王阳明正是悟出朱熹之非,就开始反思朱熹格物致知、穷理成圣的说法,进而展开全面质疑和深入批判,乃至作《五经臆说》一书。
“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但《大学》只是提及“格物致知”,并未作出任何解释。东汉郑玄以后,历代大儒不断作出解读。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读是:“格”是“探究、认识”。“物”是万事万物。“致”是求得、获得、到达。“知”是“知识、道理、规律”。“格物致知”就是去探究知识,获得道理。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解读,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解读,说:“格”,正也,矫正的正,纠正的正,端正的正,原来歪了,我把它端正过来。“物”,“事”也,不是事物的“物”,而是事物的“事”。他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4]所以,“格物”不是探求一个一个事物,而是做事,是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不做坏事。“致”,不是得到知识,而是修德过程。“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致知”不是获得一个一个事物的知识,而是致良知,就是修德,修德亦是求知。
王阳明进一步对朱熹的解读进行了直接的、正面的批驳,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5]
这样一来,在阳明心学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人作为一个认识主体去探究外部世界的知识,不是求得一个一个事物的道理,而是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去如何修身、炼心、成圣,变成了一个道德修养、人格修炼的过程,是人这个主宰自己行动的主体,端正自己的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样,阳明心学就更加突出了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更加强调了道德实践的主体性。一个圣人,首先是道德品行要高尚。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而王阳明把“求知”变成了“修心”,这对文化传统既是继承,又是光大。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圣学,就是站在人这个生命主体、道德主体的立场上,通过格物致知,下足诚意正心的修养功夫,始终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警戒,如一个密探一样,时时监视自己的内心,时常反省自己,时时擦掉心上的灰尘,“为善去恶”,去除私欲,逐渐明了天理(“明明德”),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使自己的心灵干净清明,归于廓然大公,达到至善。
成圣之路,从“心”开始。心正了,路就对了。
二是大悟圣人之道,要“诚意明德,克私去蔽”
要想成圣,王阳明提到两种工夫:一是向外求理,如读书明理、考证名物度数等;一是向内克私,在心体上用功。朱熹就是意在求文本之意,格事物之理,意在求知明理,然后以知识道理来指导行动;而王阳明则认为成圣之道,在于向内用功。
那么,向内用功,怎么用功?用什么功呢?
简易之功:诚意明德,去掉私欲。
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二悟。
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开始和圣人没有什么两样(“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但为什么一般人成不了圣人呢?只是因为人们的心会被己私物欲所遮蔽(“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所以,要“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6]不断致力于清除蒙蔽在心上的私欲私意,使此心重新光明起来,这就叫明明德。
王阳明认为,做到正心去私,这就是简易广大之道。“君子与人,惟义所在,厚薄轻重,已无所私焉,此所以为简易之道。”他批评说:现在我说的那些“格物”的学者,多半流于口耳,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而他们一开口讲着天理的时候,“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如果像现在这样讲起天理却“顿放着不循”,讲起人欲(私欲)却“顿放着不去”,这怎么格物致学呢?“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7]
王阳明认为,内心的私欲、私意,要彻底铲除,一丝一毫都不能留。“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要“克得自己无私可克”。[8]他认为,成圣之道,就要“发愤勇猛向前,日用之间,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这里,此外更无别法。”[9]
王阳明强调,内心的私欲私意要时时刻刻地铲除,永远在路上,因为“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10]
他说“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而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非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11]要想成圣,就必须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私欲,而要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私欲,就必须“防于非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也就是要时刻反省自己,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他说“教人为学”,“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12]
王阳明悟到的“克己去私”,彻底到什么地步呢?即:在道义面前连生死也要看淡看破。王阳明后来在回忆他的龙场悟道时说:一般的私利私欲都能去掉,唯独生死一关最难过。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王阳明说,当他端居玩易窝时,“于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不能遣于心”[13],什么意思呢?此时,他没有什么私利私欲了,“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一切得失荣辱都淡然化去,一切荣华富贵都悄然消失,身在死地、处于绝境,什么升官、发财等等都谈不上了,也不想了,这些私欲似乎都去掉了,都放下了,都看开了,但是,“惟生死一念,尚不能遣于心”,“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而最难的是要突破生死关,但必须要过这一关。在王阳明看来,只要“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只要还有一点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哪怕像毫发那样细小,那也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那些“声利嗜好”也不是真正地脱落殆尽,而只是在龙场这种场景下做不到的无奈的临时想法,并不是真正去除了私欲私意。有人说,那好办呀,那就把这“毫发挂带的生死念头”去掉就是啦,谈何容易!?王阳明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人可以没有名利之心,但蝼蚁尚且惜命,人不可能没有生存的欲望,“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14]
所以,你看,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这样的彻底、纯粹:圣人之道,要向内求理用功,就在于使内心明净,克己去私,不但要超脱“一切声利嗜好”,去掉一切追名逐利的私欲,还必须超脱生死,只有勘破生死,过得了生死关,自负其尸、向死而生地前进,这样才能彻底达到心之全体流行无碍、尽性至命的境界了。
正像王阳明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同时,就是大悟朱熹的格物之非一样,王阳明大悟“克己明德、去私之蔽”的同时,就是大悟佛道二氏之非。31岁时,王阳明就渐悟“仙、释二氏之非”,6年后,他37岁在龙场悟道时,进一步大悟仙释之非。[15]
后来,王阳明的学生王嘉秀、萧惠好谈仙佛,王阳明就举了他在龙场悟道的例子来教育他们。王阳明说:我呀,自幼时求圣学而不得,就也笃志佛、道二氏。后来,我在贵州龙场三年,才开始理出一些圣人之道的头绪(“居夷三载,始见圣人端绪”),“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萧惠一听,忙问:先生,请问佛道二氏妙在哪里呀?
王阳明说:“我向你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你却不问我悟的,只问我悔的!”
萧惠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说:对不起呀,先生,那么,请问圣人之学有什么妙处呢?
王阳明说:“我已经与你一句道尽,你尚自不会。”[16]真不开窍,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吧。
王阳明的意思是:我在龙场大悟圣人之道,懊悔错用了几十年工夫。佛道之学和圣人之道只是一张纸的距离,但就在毫厘之间,是非立判。
那么,王阳明讲的这一张纸的毫厘之间,隔开了什么呢?各位看官,别看就这毫厘之间,隔开的却是“是、非”“公、私”。
张元冲问:佛道“二氏与圣人之学所差毫厘,谓其皆有得于性命也。但二氏于性命中着些私利,便谬千里矣。今观二氏作用,亦有功于吾身者。不知亦须兼取否?”他感觉到佛道与儒相差不大,“皆有得于性命”,只不过佛道谈性命之时夹带了私利,所以就谬之千里啦,但他又觉得,这佛道二氏也“有功于吾身”,能不能搞个折中,兼收并蓄呢?
王阳明断然否定,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他接着说:道,只是在“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佛,只是“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而“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17]
王阳明的意思就是“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18]。曾经有学生问:佛者和世间的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沾染,似无私心。但它又丢弃人伦,又似未当理。”王阳明回答说:佛家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一档子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19]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大悟“克己去私”之时,也就是大悟仙佛之非。
王阳明先生像(摄影 万勍)
三是大悟圣人之道,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为什么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大讲特讲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和“龙场悟道”有什么关系呢?
艰难处境中怎样做圣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自己答:不但要有去私之志,有了这个心志,那就要践志、修心,有了这个想法,那就要有做法,要“知行合一”去行动。
“知”和“行”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自古以来就有两大问题:行先知后,还是知先行后?行易知难,还是知易行难?
王阳明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比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和行如何分得开?”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合一的。徐爱说:人人都知道尽孝悌之德,可并不是人人都能行之,由此可见知和行是两回事。
王阳明回答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必须行,行才能知。“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比如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光讲梨子的水分是多少,糖分是多少,氨基酸是多少,讲完了之后,这是梨子吗?这不是。这是化学课,这是食品课。还不如你吃一口,吃一口,你就知道这是梨子,不是苹果。所以,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知”和“行”,不是两回事,本来就是一回事。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立足点与着重点还在于行。梁漱溟先生说“彻悟是我们人的生命的一个大变化,不是个普通的事情,不是普通的‘噢,我明白了’。阳明先生他有他的彻悟。”[20]这个彻悟不是躲开众人,躲开复杂的环境,跑到庙里,而是随世用功致良知。王阳明强调成圣就要行,就要修炼,成圣是知识的问题?还是修养的问题?王阳明认为成圣是修养的问题,那怎么修炼呢?要心上炼、事上炼。
什么是心上炼?就是要不断擦掉心上的灰尘,时刻反省,严以律己,严以修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不能有杂念,内圣才能外王,内是圣人,外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什么是事上练?不能坐在那天天想,而要行动,要实践。就王阳明在江西的几个重大节点来说,庐陵县令是事件,南赣戡乱是事件,南昌平叛也是事件,经历这些事件就是事上练。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从先后的角度看,朱熹的观点是“知先行后”,王阳明则直接指向道德实践,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为能够去行,不行不足以称知,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从知道到做到,还不算彻底的知行合一,知与行二者要融合贯通,知与行是一个工夫。而知行合一的这个“一”便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从实践角度看就是:心上炼、事上炼、知与行、合于一。
所谓的“行”,并不是与“知”对应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体的实践行动。王阳明曾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行”包含的范围很广,心中萌发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行”。贵州龙场那个地方条件很艰苦,很荒凉,很险恶,瘴气很重,野兽出没,没有食物,也没有住所。用心去问:圣人处此,会怎么办?王阳明发出时,他就在“行”了,他就在行圣人之道了。
从难易的角度看,“知”易“行”难,知“道”容易做到难,只有知行合一才能道术一体,情能尽性,用能得体。
所以,要成圣,光读书、明白道理是不够的,更要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1]“知行合一”说的重心、重点是“行”,而不是“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悟出了“圣人之道”:圣人不是读书求知求出来的,不是格物寻理寻出来的,而是正心做事做出来的,是去私炼心、炼出来的。
[1]钱德洪:《阳明先生文录序》,《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02页。
[2]《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3]《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4]《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5]《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6]《年谱三》,《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4页。
[7]《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8]《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9]《答梁文叔》,《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页。
[10]《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11]《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12]《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13]黄绾:《阳明先生行状》,《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3页。
[14]《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
[15]《年谱一》:“十有五年壬戌,先生三十一岁,在京师。……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4页。
[16]此事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又见《年谱一》,《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014页。
[17]《传习录拾遗》,《王阳明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71页。
[18]《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19]《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20]《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76页。
[21]《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作者:姚亚平
编辑:陈婷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