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值此青绿——宜丰县“两山”理念实践记

2022-06-22 18:27 阅读

“我们选择宜丰作为百岁山的生产基地之一,在于她的生态环境好,山好,水好!”江西百岁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月萍如是说。

八九年前,宜丰县从产业类型上着手调整,“腾笼换鸟”,花费5000余万元拆除污染环境的水泥厂,引进工艺先进的矿泉水厂。2015年宜丰江西百岁山食品饮料公司投产,随着花园式工厂的落户,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2016年产值就达5.9亿元,税收1.5亿元,尝到了宜丰水的甜头,百岁山又快马加鞭上二期工程,2017年总投资4亿元的二期纯净水项目竣工投产,当年已累计实现产值约7亿元。上海天喔集团、江西恒大陆续来宜投资矿泉水项目,宜丰成为了“百岁山”“金贡泉”和“三露”“天宝古泉”等优质矿泉水产业基地。

立足自身资源,做活“水文章”,“一瓶水”的成功仅仅是宜丰县近年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颗赣西北璀璨的生态明珠,在实践创新中走出了“两山”转化的宜丰之路,在2019年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2021年获评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

得天独厚 呵护青绿高颜值

青山远黛,近水含烟,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的宜丰,天生丽质。全县森林覆盖率71.9%,有90万亩茫茫竹海、60万株南方红豆杉,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原生态林,有同纬度独一无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山,有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高达3.8万个的“天然氧吧”,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2021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3%,省级考核、县界(省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达到100%。

对于大自然赐予的绿水青山,宜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珍惜备至,悉心呵护。

守好一片山林。创新天然林管护模式,2006年在全国率先“立规矩”保护天然阔叶林,出台了《关于保护天然阔叶林木资源的暂行规定》《宜丰县保护天然阔叶林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主动调减木材砍伐指标,在全省率先实施“三禁伐、两限伐”政策。建成了全国首个“林区全覆盖监控天网”——林区监控中心,形成天然林管护“技防+人防”的宜丰模式。探索天然林保护“绿色综合治理”,出台《关于在天然阔叶林刑事案件办理中强化生态保护服务绿色崛起的实施意见(试行)》,打造“补植复绿”宜丰“绿色综治”样板。

护好一江清水。开展“五水共治”,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库长、渠长、塘长“四长制”。制定落实主要河流“一河一策”,全面加强重点河湖水库生态保护,推进了美丽河湖水库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10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划定并取得批复。重拳整治水库投肥养殖,121座中小型水库全部实行“人放天养”。全域开展城乡污水治理,建立县城污水处理厂、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扩容改造,承担城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并通过污水管网连接周边乡村;建立乡镇污水处理厂,在除2个城关镇外的14个乡镇(场)中建设了11套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设施,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保好一片净土。制定出台《宜丰县固体废物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危废专项整治,涉危废企业管理计划申报率100%,完成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问题清单整改,全县26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废水处置、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内25个土地用途属性变更的地块开展土壤状况调查并全部通过专家评审,全县无污染地块。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数据赋能  助推生态新进程

构建了一套地表水自动监测监控体系。近年来,宜丰县财政统筹资金投入3500万元支持全县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新建2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站、4座地表水水质监测站、13座覆盖全县乡镇(场)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站,初步构建宜丰县地表水自动监测监控体系。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成,提高地表水监测的频率和监测速度,提高监测信息采集和传输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在反映环境质量的同时,可提升环境监测对污染隐患和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环境敏感区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有力提升了环境管理能力。

打造了一片全天候监管生态环境的“智慧云”。2017年,宜丰在全省首创生态警察中心,探索形成了由县委领导、中心统筹、部门执法、纪委问责的生态治理机制,形成“1+13+N”管控模式,建成了一套集生态环境信息收集、传输、分析、预警、上报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将全境地表水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和视频全部纳入中心信息平台,实现了生态环境管控分治到合治的转变,形成了综合管控新模式;实现从缺位到补位的转变,联动响应提升了处置效能;实现从处置到管控的转变,构建了常态化生态预警体系。

2020年,宜丰县将生态警察中心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中心,“乡镇精准吹哨、部门及时报到”——建立乡镇(场)党政主要领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百姓反映三级“吹哨”机制,各职能部门听到“哨音”后,及时响应并快速“报到”,把执法力量下沉到乡镇(场)、聚合到基层,指导乡镇(场)做好本行业领域的执法工作。通过协调各职能部门、乡镇(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产业融合 点“绿”成金高价值

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宜丰县加快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坚持产业和生态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提升。

绿色有机农业生机勃勃。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提升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富硒农业、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突出水稻、果蔬、蜂蜜、中药材、油茶和茶叶等绿色有机产业。2021年,高标准农田、富硒农产品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面积分别新增3.09万亩、4.33万亩、0.5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增至30家、45家、786家、310家。“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达121个,“姚勉状元粮”获评“中国富硒好米”,江西盈科泉茶叶有限公司获批“中国农技协江西宜丰茶叶科技小院”,“秋瑶”牌大米获评“全省企业百强产品品牌”,长青、恒盛养蜂园获评“江西星级示范养蜂场”。

绿色工业稳步升级。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1+2+N”绿色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了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和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饮料两个主攻产业的发展。实施了“绿色产业体系”领域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重点发展培育了齐劲材料、华太药业、伟康生物、裕利实业、百岁山、秋禾米业、九源丰等一批绿色龙头企业。鼎盛微晶公司建成全球仅有的两条浮法微晶玻璃生产线,产品热销国内外。推动优质水资源有序合理开发,全县食品饮料产品达到30多种。

服务业绿色转型发展势头强劲。稳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挖掘绿色、红色、古色生态文化资源,建成洑溪古树长廊、塔前金丝楠木群、洞山禅修养生中心、天宝古城等特色20余个景点。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扶持本土电商品牌“竹乡飘飘”和“黄岗味道”参加江西“百县百日”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系列活动,联合4个景点共同推出了“文创产品进景区”等活动,积极促进商贸旅游消费升级。重点培育壮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完善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等业态。

“两山”理念在宜丰的生动实践,为描绘“美好生活在宜丰”画卷注入了生态底色,金色收获成色更足,让宜丰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此青绿,值此青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