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际銮书院社会实践队麻地调研日志

2022-07-11 10:42 阅读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麻地调研日志:重走长征路,传承红色精神

  6月22日 星期三 雷阵雨 30摄氏度 风力3级

  夏至的第二天,气温虽还未迅速攀升至往年的高温,但暴雨却下个不停,南昌西站的广播里不停地播放着高铁晚点的通知,候车厅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两位队长一直在关注着车次信息,安全联络员也时不时地提醒大家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终于在晚点40分钟后,我们搭上了开往瑞金的高铁,到达瑞金时已是晚上9点钟了,经过了几道防疫检测后,我们顺利出站,与在此等候多时的另一位安全联络员会和,大家在瑞金站前的大广场上拍了第一张集体合影,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激动起来。

  接下来我们换乘公交车前往居住地——万田村。这个村子离瑞金市有近1小时的车程,一路上司机师傅担心我们会晕车,特意准备好了垃圾袋,车子也开得平稳。一路上他为我们介绍沿路的景点,“这里就是当年红军出征时翻过的第一座山!”“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红井,你们白天来看的清楚些!”从师傅的介绍中可以听出他身为红色故都人的自豪。过了几个红绿灯后,我们就进入了乡间小路,路上可以看到前段时间被暴雨冲下来的碎石和泥土,撒落在路边。“你们来之前呀,瑞金天天都是下雨,洪水都把路给冲坏了嘞!进村的路今天才通。”终于在晚上10点我们到达了万田村,在办理住宿前,带队老师刘越在万田乡委会为我们开了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调研布置会,同时也把接下来的实践任务为大家梳理了一遍。

  6月23日 星期四 多云 34摄氏度 风力4

  早上8:10,我们乘车出发前往实践地——麻地村,那里距离我们居住的地方有10分钟的车程,中间隔着板仓村、茶亭村。我们第一站来到了红军广场,这里之前在“学习强国”的推文中有看到。刚下车便看见一个高高瘦瘦的男人站在门口等我们,见我们下车后赶紧招呼我们先进屋里吃早饭。两位大婶已经将早餐摆好,有肉粽子、稀饭、汤粉,还有一盘特别的金黄色的美食。见我们满脸疑惑,这个高瘦的男人端起碗向我们开始了介绍:“我是麻地村村支部书记刘海东你们可以叫我海叔。眼前这道金色的美味菜肴叫黄元米果,是村民自家做的,也是我们麻地村脱贫产业之一,你们快试试。”黄元米果色泽鲜亮,并有植物的草木香,吃在口中,嚼劲十足但又软糯可口,我们都对这道菜肴赞不绝口。海叔说:“黄元米果可不止这一种做法,后面的几天我会带大家体验它的制作方法。”说完,我们对神秘而又美丽的麻地村以及黄元米果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用完餐后我们在村委会集结,大家带齐了必需物资后,队员们就扛着队旗,在海叔的喇叭声中前往我们的第一站——重走长征路。出发时已是上午9点,气温越来越高,因为山路比较崎岖,又刚下过雨,路上满是泥泞,并且许多碎石头从山上滚落,再加平时缺乏锻炼,我没走多远就感觉腿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子,慢慢落后到队尾,畏难的心理开始在心里“发芽”。抬头看一眼前方的路,正好看见队伍前列随风飘扬的队旗,是那么的热烈而坚定,我心里的一股劲油然而生。一直跟着队伍的海叔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适,他拿着大喇叭喊道:“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给我们加油鼓劲儿。一路上,海叔为我们讲解红军在长征路上发生的故事,领着我们唱红歌为彼此加油鼓劲。我们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互相搀扶跨越,我们在海叔编草鞋的山歌中感悟军民鱼水情。像麻地村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是红军长征最坚实的后盾,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的良性互动。

  上午10:25我们到达了红军补给站,驻村书记钟燕林为我们讲苏区首位女军医——韦荣的故事。韦荣出生在广西,从小便被一户农家买为童养媳,但她性格刚强,当邓小平同志到广西时,十六七岁的她决定打破封建的束缚,参加红七军团一起革命。在那个“以夫为纲”的年代里,韦荣这一举动是不被理解和受到强烈的指责的,而她毅然决定参加革命,是有多么大的勇气与魄力啊!当时军队里的医护人员稀缺,韦荣主动学习医护知识,刻苦认真,白天做完护理工作后,晚上还要练习到深夜,遇见不认识的草药虚心地向村民请教。她也凭借一手高超的医术受广大村民喜爱,成为苏区第一位女军医,人们也称她为“不服输的铁姑娘”。在红军开始长征后,韦荣放心不下伤员,坚持留下,与留守部队坚守阵地治疗伤员,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她被国民党捕获,最后因坚守党的秘密而被国民党残忍杀害。

  重走长征路结束后,已是正午,我们在海叔家简单用完午餐后,休息片刻便来到了麻地村村史馆。在驻村书记钟燕林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村史馆、红军大广场、红色大讲堂都是村民自发捐赠土地,外由上级政府扶贫的专项资金拨款建成。麻地村从一个贫瘠破落的小组群体发展到现今的富足安乐的美丽村庄,我不禁感叹党的领导与帮扶,以及麻地村人民的创造力。我们常说“量变产生质变”,正是许许多多像麻地村这般村落转变的小画笔勾勒出美丽富足乡村的大画卷。15:35我们赴万田中央红军长征旧址,在红色大讲堂观看《乡村蝶变》《生财有道》对黄元米果的专题报道,通过视频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了“外人眼里的麻地村”,对黄元米果这一麻地招牌也愈发感兴趣。听海叔介绍,红色大讲堂平时会给村民举办“六红”活动: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诵红色经典、看红色电影、学红色党史、上红色党课。

  16:15我们齐聚在毛泽东同志旧居,海叔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分享了他自己及身边人的红色故事。海叔是“红三代”,但他年幼时因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没能读大学,于是他只身前往外地打拼,他当过小商贩也做过客户经理,但他最难忘记的还是在赣南师范学院承包食堂的那七年时光。他说道:“在大学里,我看到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看到大学生捧着书本的模样,激发起了我‘多读书、读好书’的想法。”在大学工作的七年,海叔工作之余就泡在图书馆里,通过大量的阅读,他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思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他开始思考养育他的麻地村的发展,于是当得知麻地村脱贫建设的需求时,海叔毅然决然选择回村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带领乡亲们重拾红色文化自信,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作物大禾谷,来壮大黄元米果产业......经过几年的建设,麻地村的进村道路平整了,红色旅游基地建立起来了,黄元米果产业也逐步走向正轨。一句“这是我最有成就的事情,这也是我们麻地人始终拥护党、相信党的精神传承。”在海叔浑厚的嗓音中显得更加庄重且肃穆。

  17:00我们跟随着海叔前往参观红军长征第一站纪念碑,来到碑前我们三鞠躬致敬革命先烈。在此,海叔向我们讲述了在此牺牲的先烈曾桂娣的故事。曾桂娣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年龄虽然不大,但她却是一名资格较长的“老革命者”,她加入了革命后,还积极地动员各个村庄的其他女性投身革命,她虽不能像战士一样冲锋杀敌,但为了让上前线的红军战士们都能有更舒适的鞋子穿,她日日夜夜地编草鞋,不知多少次手指被磨得流血,即使腰酸背痛也坚持手中的动作。曾桂娣被国民党抓捕后,纵使施加酷刑,人格侮辱甚至肉体蹂躏,她也不透漏红军行踪半句,最终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将其一刀砍下。为纪念像曾桂娣这样誓死捍卫理想信念,拥护共产党的英雄,特此设立纪念碑,让后辈始终铭记这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麻地调研日志:聚麻地村民生活,探乡村建设新路

  6月24日 星期五 34摄氏度 风力1级

  9:00晴空万里,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村里唯一的小学和几家当地的百姓,有黄元米果生产带头人钟宗森、肉牛养殖大户吴登煌、红色民居老板刘海山等。麻地村小学并不算是一所真正的“小学”,它只有一至三年级,三十几名学生,校舍里还有幼儿园.据老师们介绍,这里的孩子读完小学三年级后将去邻村接着上四年级,因为去那里步行需要40多分钟,而且低龄的儿童并不适合住宿制学校,所以麻地村的教学点依旧被保留了下来,“村里的教育问题还是很严峻的”,赵校长说道。在采访当地村民时我们了解到,在政府的帮扶和百姓的辛勤劳动下,麻地村不仅实现了房屋的鳞次栉比、道路的平坦宽敞,还实现了黄元米果、肉牛养殖、红色旅游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形势。同时,麻地村的干部与群众也在不断地思考探寻如何解决乡村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黄元米果如何走向全国、肉牛养殖与农事活动如何权衡、疫情形势下民宿该何去何从、麻地教育如何实现新发展……每一位麻地村的民众都在勤劳诚恳地生活着,为集体的未来奋斗着。

  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麻地村的特色产业——黄元米果,走访完调研对象后,我们11点返回红军广场,在海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的大厅前一起打黄元米果。早已煮好的大禾米被“黄元柴灰”浸透的水浇得金黄,粒粒分明。谷物的芬芳裹着草木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一人持着一木棍,伴随着麻地特有的民乐,打着圈儿使劲捣着金黄的米团直至成型,最后学着海叔的“太极”手法,将一个个米团子搓成圆柱形的黄元米果。

  中午在海叔家吃过饭后,蝉儿被夏风逗得“知了知了”地叫唤,我们携着艳阳,一起来到麻地村村委会,听老前辈们讲述他们当年的红色故事。钟天连爷爷是钟同桃红军烈士的继子,他给我们主要讲述了父辈们的主张:“让有文化的人来当红军”。当时,红军在麻地驻扎的三天期间,和当地村民鱼水情深,村民都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他们认为当红军是好样的,共产党是咱们穷苦人的党,是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党,不仅要让壮年子弟参加红军,还一定要让有文化的人参加红军,这样才能更好的武装红军力量,实现革命的胜利。

  之后,钟久挺爷爷还给我们讲了麻地村“一定要为革命留火种”的故事。当时,钟满姑的丈夫受到红军的革命感召,加入了红军的队伍。那时,有一位红军首长向她走过来,把自己的儿子刘以祯抱在怀里,摸了摸他的脸蛋,对钟满姑说:“好好地把小孩养大,你的丈夫此去参加红军,是为了中国的革命的胜利,拯救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我们去前线了,还会有我们的后人,继承我们的信念和使命。”钟满姑哽咽着回答首长:“我把丈夫和小叔子送到部队我放心,万一他们牺牲在了战场我们家也有后了,就像清明后的竹子一样,冒出的新笋破土而出,我们的革命就是后继有人,将我们的革命火种一代代传下去。”“红军长征所到之处,住祠堂、睡屋檐不扰民,打土豪、分田地,让贫困人民吃上饱饭,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欺压百姓的国民党部队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午5:00,百感交集的我们继续跟随着海叔的步伐,前往铜盆岭下,现场采访97岁的邱世荣爷爷,听他亲口讲述着他所经历过的红军往事。那时夕阳西下,邱爷爷坐在木门旁,身上早已爬满了岁月的皱纹,阳光倾泻在爷爷脚边,有一种时间沉淀后的厚重。一提到有关红军的往事,爷爷像是被唤醒了一样,缓慢而怀念地讲述起过去的事情。当时,爷爷说着方言,而且爷爷年龄大了,有些记忆已不太清楚,描述的不是非常清晰,我们有点一头雾水,幸好有爷爷的家人在一旁热心地帮我们翻译。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大部队刚走,从九堡方向来了一伙穿着破烂的红军伤病员,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被人扶着,还有人抬着四副担架,担架上躺着不能走路的伤员,放在爷爷家门口的禾坪上。当时,爷爷的父母看到伤病员放在外面很冷,冻得打抖,就叫他们抬进厅里来。这样,伤病员就住进了爷爷的家里。伤病员进屋后,有的人铺床,有的人烧水。有四个医生,两男两女,每两个人一组开始处理伤员的伤势,用热水给伤员洗伤口,再给他们敷药。记得医生用随身带来的旧脸盆,装好热水后,往水里放了些白色的粉末药,用它来给伤员清洗伤口,年幼的爷爷就愣着站在边上好奇地看着他们,有的伤员伤口很大,流脓出血,流得一地都是血水,盆里的水都变成黑色,吓坏了爷爷。伤病员在爷爷家大概住了十多天,在此期间,红军们也不忘尽自己所能,帮助爷爷及村里的人干活。以心交心,共克时艰,红军与麻地村的人民宛如一家人,共同为着同一个中国,同一个信仰,为着全体人民的解放而努力。

  麻地调研日志:忆往昔峥嵘奋斗史,启当下时代新长征

  6月25日 星期六 阴 30摄氏度 风2级

  9:15 麻地一样的清晨,不同的是我们在麻地村的党委会议室聆听驻村瑞金史志研究室专家钟燕林讲的党史课——《红都瑞金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课堂上,我们与钟书记一起回顾了瑞金在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他从分析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的原因,以及当时瑞金作为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历史背景入手,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的红一、红三军团只剩下不到8000人,然而接下来他们向世界证明了:“全世界都知道,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们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革命的完全成功。”钟书记强调长征精神的可贵,表达了他对新时代新长征的见解:“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意思是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不怕千难万险,矢志不渝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10:30党史课后是提问和分享感悟环节,刘越老师情感饱满地发表了自己对长征历史与伟大长征精神的认识与感悟: “不仅仅只有为了革命事业付出生命的人才可称得上是英雄,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力量的无数个平凡的个体也同样伟大。”刘老师强调无数位普通百姓为了红军长征,为了党的事业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莫大的奉献,同时也表达了对我们的殷切期待,她握紧拳头,那轻柔但又坚定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我的脑海里,令我的心中燃起了星星点点的火苗。

  此后,同学们踊跃地就这节课的内容发出提问。当被问到我们党革命政策的变化与取得胜利的原因时,钟书记回答道:“革命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我们党的历史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现有的政策,是我们党最得民心与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被问到普通人做出的贡献时,钟书记肯定了之前刘越老师的观点,并补充道:“长征不仅仅是像纸张上说的那么简单,在那个封闭与贫瘠的年代,红军的成功,离不开百姓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参与……”听完钟书记的话,我们深受感动,了解到百姓们除了参军入伍,以身报效祖国之外,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为前线战士提供物资、住所、情报、医疗等多方面的支援,当时百姓们为了能够节约粮食,留给前线的战士们,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实际上,红军的长征,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长征,在黑暗的岁月里,百姓们奉献自己,用自己的方式为红军队伍鼓劲付出,默默守望,军民一心,最终才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在同学们的激烈讨论过后,海叔向我们讲述道:“我们中央苏区旧址的百姓,深刻地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感染,普遍拥有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饱含着对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的由衷感激。”在海叔的话语中,我们明白了乡亲们对党和国家深厚的感激之情,苏区红色文化在烽火连天的过去保证了长征的胜利,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则成为推动乡村红色文化振兴的强大动能。话罢,海叔为我们唱了一首当地流传的百姓歌颂红军的民歌,歌曲中浓厚的军民情谊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被红军帮助过的村民们才知道谁才是“最可爱的人”。最终,我们在品尝完热情村民送来的清甜西瓜后,默默收藏好今天上午听完党史课后心中的这份感触,顺利地结束了上午的行程。

  中午在海叔家就餐过后,我们不舍地告别了相处多天的麻地村,告别了热情好客的海叔和麻地村善良又勤劳的村民们,乘上大巴前往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红井。

  15:20我们来到了位于瑞金市内的红井景区,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留下来的一系列陈列馆与历史旧址,感受其中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15:35我们在带队老师牛旭的带领下,在陈列馆中的方桌上开展二十大主题宣讲活动,牛老师强调:“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我们要从此次社会实践经历中学习,汲取伟大长征精神的养分,再前进,再出发。”会上我们交流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所见所感,同学们踊跃发言,最终对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我们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不易,感动于黑暗岁月里最纯净的军民情谊,发觉伟大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也发现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受益匪浅。

  16:00我们来到了红井旧址,这里有一块沙洲坝人民树立在此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个遒劲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百姓对毛主席的感谢,也暗示了当时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平民受到的压迫。石碑不言,却讲述着红军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在红井旁,我品尝了清冽可口的红井水,仿佛品尝到了这份历史的沁香,心中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也变得更加浓郁。

  之后我们来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大礼堂,这里曾经召开过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黄绿相间的门窗与镰刀锤子标志交相辉映。虽礼堂年代久远,我们仍能感受到此处氤氲的浓郁红色气息。因为今天是周六,二苏大礼堂并未对外开放,我们只能环绕着这栋建筑物参观。当注意到建筑后的防空洞时,我们不禁肃立良久,感受着在那段黑暗岁月中这些想要实现伟大革命愿景的思想家们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威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今安稳生活的来之不易。

  6月26日 星期日 多云 35摄氏度 风力2级

  9:00我坐在返程的高铁窗边,看着远去的城市心中百感交集。旧的长征已然结束,战争也似乎离我们那般遥远,乡村建设又是那般的生涩。但我们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一名共青团员、一名预备党员、一名新时代的建设者,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长征已然摆在我们的眼前,面对各种矛盾和风险交织叠加而形成的暗礁、潜流、漩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担起历史的重任,拿起斗争的武器,跨越深沟险壑,闯过急流险滩,推动民族复兴的巨轮驶入“潮平两岸阔”的新境界。

  朝阳斜射,我默默抿起了嘴唇,攥紧了拳头。

  (文中的“我们”指的是南昌大学际銮书院“际往开来”“星火引航”两支社会实践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