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器,先有格局

2022-10-09 20:46 阅读
人民夜读

何为大格局?

所谓的大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之广、胸襟之宽、胆识之大。

格局小的人,只拘泥于眼前的鸡毛蒜皮,难成大事。而格局大的人,能吞得下委屈,担得起责任,扛得住使命。

想要办得大事,成为厉害的人,就得先有大格局。

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曾拜在鬼谷子门下,学成游历多年。奈何穷困潦倒,只得狼狈归家。 

久别重逢,妻子动都没动继续织布,嫂子不愿给他饭食,父兄更是横眉以对。 

苏秦难受不已,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发愤图强,挑灯苦读,精研纵横术。

他深知,抱怨无用,要想被人尊重,唯有在沉默中积攒力量,出人头地。

一年后,苏秦再度出门闯荡,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最后成了六国之相,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名声鹊起后,苏秦回到故乡,曾经的讥讽轻蔑,都变成了敬畏赞美。 

在你失意的时候,如果你选择抱怨,只会换来旁人的不理不睬,反而是那些咽下委屈,不动声色的人,才能以宽容和格局去征服一切。

人在低谷,沉默,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低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沉淀。面对生活的暴击时,唯有吞下抱怨,咽下委屈,才能撑大格局。

北宋时期,新旧两党因为是否改革,斗得你死我活。不肯站队的苏轼两相得罪,屡次被贬谪流放。

但苏轼并没有把仕途路上的波折放在心头,而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

担任徐州知府时,碰上黄河决口,百姓纷纷逃难。苏轼站在城门口向全城百姓喊话:“有我在,绝不会让洪水毁了徐州!”

为保百姓安康,苏轼带领士兵和百姓抢修堤坝。他身先士卒,昼夜无休,终于抗洪抢险成功。

任职杭州太守时,面对瘟疫的侵袭,苏轼捐出五十两黄金,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专门收治穷苦病人。

一心为百姓谋福利的苏轼,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

听过这样一句话:危难时刻看担当,一个人面对危难时的表现,决定了他格局的上限。

大格局的人,从不受欲望和杂念的驱使,而是看淡名利得失,选择安定,主动担当,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生于教师之家,她曾自述:

当年母亲患神经性牙疼,为了不耽误上课、备课,便在办公桌上放一杯凉水和一个空杯子,牙疼发作时,就含一口凉水镇痛。

蒙曼从小耳濡目染,以母亲为榜样,她说:

“教书育人,当我的学生逐渐成熟,走出校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我是最快乐的。”

很喜欢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传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们将心意化作了行动而已。”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勤勤恳恳,恪守原则,一步一脚印的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使命与魂的尽头》里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怀抱着使命出生。

人生在世,唯有尽其当然,不忘初心使命,扛起肩上责任,方能不负此生。

欲成大器,先有格局。所谓格局,不过就是能容人,有责任,有担当。愿往后余生的每个日子里,我们都能把格局放宽,活出最好的模样。

 

编辑:熊细娇 审核:李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