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城:遇见洪门湖,美艳你的眼

2023-02-14 16:43 阅读

洪门湖,也称洪门水库、醉仙湖,是江西省第三大型水库,素有赣东“千岛湖”之称。 位于南城县东部16公里处,面积40余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亿立方米,水域开阔,湖内岛屿1000余个,有近万亩丹霞地貌,树木葱郁,水鸟飞翔,风景秀美。

万顷碧波千岛秀

(千岛之湖 吴建国 摄)

洪门湖一碧万顷,烟波浩渺。每当云消雾散时,湖水奇妙的颜色便会渐渐显露,绿蓝相间,恰似白居易在《江南好》中所描述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景。洪门湖内岛屿星罗棋布,千姿百态:有船形、叶形、弯月形和剑形等。从高处展望,是一幅壮美的图画。

洪门湖是生态之湖、生命之湖。良好的生态使这里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南城县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落实各级“河湖长”责任。由县委书记任县级总河湖长,县长任县级副总河湖长,全县共有河湖长190人,县级河湖长16人,乡级河湖长24人,村级河湖长150人。按属地原则实行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016年以来,已争取专项资金8332.45万元实施了洪门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国控断面戈源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水质综合指数持续提升。

水清来自山青。据科学统计,一亩地的森林可比无林地多蓄20立方米的水,洪门湖区周边上千亩的森林,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水库。为了保护一湖清水,南城县政府在湖区采取了植树造林和严格的防污措施。已投入资金4100万元用于造林等方面,森林覆盖率达到89%。正在实施的洪门水库库区河口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洪门水库库区湿地保育工程和洪门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将更有效降低污染负荷,持续改善洪门湖生态环境和水质,并对擦亮洪门湖历史文化和旅游名片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种聚合大家园

(白鹭群 吴建国 摄)

由于湖区湿地面积大,洪门湖成了鸟类的天堂。每年冬季,上万只鸬鹚、白鹭成群结队迁徙而来,它们时而高空翻飞,时而凌波踏水,场面蔚为壮观,给湖区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洪门湖水鸟共有9目13科42种。为了加大对湖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南城县专门制定了生态保护细则,同时还组建了多支护鸟队,定期巡查鸟类活动情况,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鸟类聚集量年年递增。

南城县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而洪门湖便是其突出的代表。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初步统计共有浮游动物64属、90种,鱼类有96种;湿地维管植物71科、167属、218种;野生脊椎动物212种,隶属于27目70科,其种数为江西已知脊椎动物总数的25%。

为有效保护洪门湖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南城县顺时应势地作出了建设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决定,把洪门湖建设成为集湿地保护保育、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游览观光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灌溉和防洪调蓄功能兼备的国家湿地公园。 

水清湖美人欢畅

(洪门有机鱼 吴建国 摄)

南城县徐田村村民尧春龙从事水面养殖已经11年了,承包了2000亩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将落脚点放在打响“洪门湖生态有机鱼”品牌上,并远赴浙江、福建等地推销自己养殖的生态有机鱼,最终打开了外省市场。同时,成立渔业养殖合作社,邀请村民入股,让村民享受合作社发展带来的红利。目前,尧春龙聘请了20多名村民在自己的养殖基地工作,每人月薪可达5千多元。

繁荣生态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洪门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实现了水质稳定保持Ⅲ类以上。当地政府依托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水面养殖产业,2016年,南城县采取买断、补偿等方式,将整个洪门湖水面经营权收归县政府,拆除所有的网箱、拦网,只准人放天养,共清理网箱3007只,累计95430平方米,实现了“以渔养水、好水养鱼”的良性循环,从而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同时,随着湖区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周边群众开发生态农庄、休闲垂钓、“农家乐”等项目的积极性,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湖区周边湖光山色、人水和谐,一幅“水清、湖美、人欢畅”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