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繁茂迎夏来 揭秘江西人的“立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所谓“立”,即开始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夏示意“告别春天”,有“春尽日”之称;立夏后,日照增加,气温升高,雨水渐丰沛,万物进入旺季生长,古历书称其为“万物至此皆长大”。
时至立夏,江西有哪些与“立夏”有关的故事?数千年中又流传下怎样的民俗?5月6日立夏,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解读。
古代这天要举办祭祀活动
《荀子》有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夏耘,代表着万物滋长,所谓“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不负夏日,方可“秋收”累累硕果。故而,作为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是古时候人们的一个重要节日。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讲‘华夏儿女’‘春夏之交’,这也表现出,其实‘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民俗意义。”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文化名家梅联华告诉记者,夏天是播种的好时节,正因如此,在古代立夏这一天,文武百官要到郊外去祭天祭地,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另一个因素是夏天炎热,“不像现代有空调、冷气,古人就认为难‘过夏’。”梅联华说。而且,随着气温升高,瘟疫、雨季也在夏天发生,“老百姓认为夏天很难熬,所以就特别重视立夏。”
江西人的立夏
解暑吃栗子豆腐和打籽瓜
《逸周书·时讯解》说:“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而在江西,立夏则意味着到了西瓜鲜美的时节。梅联华告诉记者,江西很多地方立夏吃西瓜。“抚州的西瓜、临川的西瓜、安义的西瓜,遍地都是。”
吃“打籽瓜”是不少江西人独特的立夏回忆。梅联华说,这种瓜并不是西瓜,只有碗口般大小,外表浑圆深绿,内里瓤呈淡黄色,有很多籽。在梅联华记忆中,摊贩用大板车装满“打籽瓜”,“买了也不带回家,就给(摊贩)5角钱,站在旁边吃,吃到吃不下为止。”有趣的是,瓜瓤下腹后,人们需要把瓜籽留给摊贩,这就是所谓的“打籽”。
还有一种立夏解暑美食是栗子豆腐——不同于一般用黄豆制作的豆腐,栗子豆腐是用栗子粉拌上薄荷,加开水搅到糊状,切成块状后打井水降温。记者了解到,栗子豆腐是江西多地的传统美食,又被叫作橡子豆腐、苦槠豆腐、柴子豆腐等。

从“苦夏”到“撑夏”“秤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苦夏”自古便有,人们在劳作之余,也思量着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夏日。
“因为夏天难熬,人们觉得一到夏天就瘦,所以我们要‘撑夏’。”梅联华指出,在立夏时,吃上一道地道的米粉肉,是江西人“撑夏”的一个重要习俗。
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记载了米粉肉的制作过程:“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梅联华也表示,立夏这天家家户户蒸米粉肉,成为南昌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仿佛人们觉得,立夏时吃了米粉肉,整个夏天就不会太消瘦。”
从“苦夏”到“撑夏”,也产生了“秤夏”,即称体重。“立夏称一次,立秋再称一次,看看自己瘦了多少斤。”梅联华称。
记者也了解到,在江西萍乡,立夏要吃茶叶蛋或咸鸭蛋,叫“补夏”。此外,当地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有“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的说法。饭麸果则是江西上饶出名的一道特色小吃,又称“立夏果”。
立夏不宜结婚吗?
民间有立夏不宜结婚的说法。其中有何缘由?
对此,梅联华解释称,从气候学的角度看,主要还是“天气热”。他告诉记者,古代不似如今,婚宴通常在家族、在农村举办,菜肴在高温下难以保存。
“民间有立夏阳气重、对女性不好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阳气重恰好适宜结婚,说法不一;另一方面,立夏同立春、立秋、立冬一起被老百姓看作是‘四绝日’,‘四绝日’就有不宜结婚的意思”。梅联华说。
他坦言,立夏能不能结婚,主要还是看个人意识,“自己觉得没关系就可以”。不过从气候学、环境学的角度看,“‘立夏不宜结婚’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