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内诽谤婆婆,被判侵犯名誉权!

2023-05-19 16:11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我女儿好喝好吃的伺候她,她还要这样做,你说值得尊重吗?”

  因怀疑婆婆杨某偷窃家中财物,罗某多次在家族微信群内发表对杨某带有人格侮辱的不当言论。近日,广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名誉权纠纷案,认定罗某侵犯他人名誉权,判决其立即停止对杨某的名誉侵害,并在指定微信群内公开赔礼道歉。

  案情回顾

  据悉,被告罗某系原告杨某的儿媳。2023年2月,杨某受邀到罗某的女儿祝某家中暂住10天,期间,祝某的外公外婆也在祝某家中做客。回到广丰后,祝某的外婆电话告知祝某自己的包内少了400元现金,并提醒祝某家中可能有人行窃。经提醒,祝某在检查家中财物时发现,存放在抽屉里的金耳环、金手镯、金项链等财物失窃,合计价值2万余元。

  祝某怀疑可能是熟人作案,于是打电话给杨某询问情况,杨某未接听电话。被告罗某用其丈夫的微信向杨某的女婿发送微信:“让她继续偷,偷完我们家以后偷你家的”“之前在家里帮别人偷菜,在厦门帮别人偷水果,她手脚一直都不干净,现在更不要脸,连我女儿的东西都偷!”

  之后,祝某将其发现失窃的细节发送至原、被告59人的家族微信群“相亲相爱一家人”内,并引发争论。被告罗某用其丈夫的微信号在家族微信群中发表诸如“我妈妈跟她(即原告)睡一起的,连我妈妈的400元她都要拿,这样的人,人品是不是有问题?”的言论,使原告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和精神伤害。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杨某将罗某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

  广丰法院经审理认为,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罗某在没有证据证明杨某行窃的情况下,公然在家族微信群内发布侮辱、诽谤、贬低杨某人格的信息,引发他人对杨某品行怀疑和猜测,客观上降低了杨某社会评价,侵害了杨某名誉权,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广丰法院作出如下判决:判决罗某立即停止对杨某的名誉侵害;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连续三天在家族微信群内发布向杨某赔礼道歉的声明,以消除影响,恢复杨某名誉,且发布后不得删除。

  法官说法

  名誉是公民享有的他人对其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方面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谨言慎行,对自己所发表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切不可为图一时痛快而发表未经证实的内容,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