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黄永玉与江西赣州情缘
黄永玉活成了一个传奇,他与江西赣州有着一段特别的情缘。
6月13日,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先生逝世。
他被誉为一代“鬼才”,他的作品在德国、挪威、法国、日本各国巡回展出,他曾荣获意大利最高荣誉奖“司令勋章”,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曾任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系主任,他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他是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
而他,还与江西赣州有着一段特别的情缘。
在赣州,黄永玉遇到了广东姑娘张梅溪并喜结连理,两人还在《赣州日报》(现《赣南日报》)登了结婚启事。
黄永玉,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土家族人。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44年,黄永玉来到赣州,参加戏剧教育二队,其后,又到信丰,在民众教育馆工作。
信丰民众教育馆在桃江边一座大桥的桥头。有临江的小楼和丛林,月夜和阳光下看了都令人舒服。宽阔的阅览室,报纸杂志丰富。楼前一片树林和广场,草地延伸得极远。
他在这里为诗人野曼、彭燕郊、黎焚薰的诗歌刻插图,为儿童文学作家贺宜作品《野旋的童话》作木刻插图,作《失乐园》《拜伦像》《自刻像》《玛耶诃夫斯基像》。他还到过寻乌、龙南、上犹等地。在寻乌,他举办个人风景画展;在上犹,他刻了《饥饿的银河》《东北啊》《小草》等作品。
赣南这块土地,见证了黄永玉的成长。
在赣州的最大收获,是他遇到几位当时非常有名气、有成就的画家。黄永玉20岁来到赣州,一到赣州,老熟人陈庭诗告诉他,著名画家、《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也在赣州。
黄永玉知道后又惊又喜,第二天,陈庭诗就带黄永玉到张乐平家,见到了心中的偶像张乐平。张乐平画速写,快、准、传神,笔法飞舞得令他入迷。
在赣州,他还结识了荒烟和梁永泰,这两位木刻的杰出人物,当时正创作《末一颗子弹》与《铁的动脉》组画。
日本人轰炸赣州,黄永玉逃到龙南,张乐平夫妇也逃往龙南,摆地摊以谋生计。在赣州,黄永玉遇到了美丽大方的广东姑娘张梅溪。姑娘的天真淳朴以及聪明伶俐深深地吸引了他,两人喜结连理。
结婚后,两人在《赣州日报》登了则结婚启事。黄永玉还为梅溪刻了一幅作品《春天,大地的母亲》。
黄永玉与张梅溪的结婚照。
1945年8月,黄永玉在寻乌县城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就决定离开寻乌去赣州城。经过朋友的介绍,黄永玉在上犹的《凯报》社谋到了一份美术编辑的工作。
1945年至1946年,黄永玉在担任上犹《凯报》社美术编辑的同时,应县政府的聘请,还担任了继春中学的美术老师。在继春中学,他发起了一个木刻研究会,亲自担任会长,有20个学生加入了该研究会。黄老师把学生的名字一一记下来,到福州后为每一个会员做了一枚长方形的证章。
他在回信或写信时,通常在信封上画一头黄牛作落款。大家一见信封上有黄牛的标记,便知是黄牛老师发来或回的。
6月13日,黄永玉去世。黄永玉活成了一个传奇,可是他的人生哲学却是“寻常”。
他说:“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
我们如今缺少的,也是寻常,人人都想成功,拼命向前冲,却忘了,生活的真味恰是寻常。
编辑:李坚 审核:周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