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公安沙河派出所全力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双循环”模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胡力文报道:柴桑区公安局沙河派出所紧紧围绕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结合辖区治安形势和矛盾纠纷特点,深入贯彻实施“柴桑365”工作法,坚持系统化、层次化、长效化、融合化思路,全力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双循环”模式,形成“排查—登记—研判—化解(流转)—调度—回访—总结”全闭环工作流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有力维护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78起,化解率达99.4%,成功调解积怨10年以上矛盾纠纷3起。

建立“长效化”机制畅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内循环”
“感谢你们这些天忙前忙后地调解,不然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签好协议将股权转让出去,日子也过得担惊受怕的,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近期,社区民警胡林超在走访时了解到,辖区内某餐饮店因经营不善两名股东发生纠纷,一方要退股,另一方却不让,双方都放出狠话让对方“走着瞧”。眼看二人由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演变成反目的“仇人”,民警立即组织双方进行协商,经过3天的调解,最终就股权转让达成了一致,一起“民转刑”风险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沙河派出所是城区派出所,每日接警量达到30余起,面对接警量大、日常警务活动多、警力不足等问题,派出所摸索出一套“滚动排-日清结-周调度-月讲评-结对传”的长效机制。民警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融入接处警、执法办案、社区走访、日常检查等各类警务活动中,组织社区民警加入居民群、业主群、商户群等微信群组,滚动摸排各类突出矛盾纠纷,全面收集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于当日分类登记在册,明确责任民警和时限,严格落实“谁调解、谁负责”“一事一回访”制度,防止调而不解、解而不和。

对于调解难度较大的疑难矛盾纠纷,派出所及时对接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每周召开调度分析会,形成联动化解合力;对于已调解成功的经典案例,派出所每月组织“回头看”,回溯纠纷处置全流程,梳理固化纠纷化解优秀的经验做法,全面提升民警矛盾纠纷化解水平。同时结合“师徒结对”带教工作,以“传帮带”推动青年民警群众工作和矛盾纠纷调解能力的新进步、大提升,进一步畅通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内循环”。
推进“警+N”模式打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外循环”
今年以来,沙河派出所依托“365调解室”建设,坚持整合资源,持续推进“警+N”警务工作模式,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矛盾化解在基层。
“根本没有人爱我,还是让我死了好,为什么要救我!”4月23日,沙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她的朋友王某正在割腕自杀,并把照片发到了朋友圈,请民警赶紧去救救她。值班民警立即出警,迅速在一民房内找到王某,经了解,王某因和男朋友吵架,心情极度抑郁,才有了轻生的想法。在对王某手腕伤口进行包扎后,民警与区社会心理服务协会联系,安排心理咨询师为王某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在“警+心”的合作调解下,王某的情绪逐步恢复平静,并有了“爱人先爱己”的思想转变,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在“三大专项行动”中,沙河派出所向街道党委、政府专题汇报,建立“警+地”全方位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对各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进行分流化解,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建立“警+校”联动机制,成立“警校联合调解小组”,确保一旦发生涉校师生敏感性矛盾能够第一时间化解、消除负面影响;与区妇联建立“警+妇”对接协作机制,共同参与妇女儿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筑牢保护妇女儿童的第一道防线;全面推进“警+格”融合治理模式,汇聚网格员、志警等力量,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显见性、易忽视的小纠纷、小矛盾实行“随手调”……随着“警+N”充分融入平安建设,已逐步打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外循环”,不仅大大节约了警力资源,而且实现了调解效能、警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