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南管理中心:筑好“六路” 以路段高效率运营服务美好出行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江西省交投集团南昌南管理中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始终坚持党建+主业融合,团结全体职工传承“梨温精神”、延续“梨温速度”,目标一致着力“路管理、路文化、路建设”,在江西交通行业跨越式发展中奋发有为,为打造我省高速公路路段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不懈努力。

以“走在前”为目标 奋力打造畅通之路、效益之路
南昌南管理中心负责沪昆高速梨温段、东昌高速、南韶高速昌宁北段、昌宁高速南昌连接线共计536.63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工作。该中心运营里程约占集团的1/10,通行费收入和单公里收费额、货车占比均居全交投集团第一。繁忙有序的通行环境来自标兵式走在前的管理,来自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干劲,强劲经济效益支撑项目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交投集团持续做强做大作出了突出贡献。成立21年以来,不断完善丰富316项管理制度,打造了一支高速运营管理铁军,先后获评全国交通运输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等国家级荣誉近40项、省部级荣誉100余项。
为攻克梨温路段超饱和流量下高速公路养护安全作业与保通增效难题,该中心率先探索大交通流量“集约化”养护新模式。集约化关键是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兵团作战即形成“短期攻坚、多点施工、全线管控”的养护新模式。以2022年路面专项工程为例,该中心实行集约化养护之后,将原本需24天、封道100余次的施工任务压缩到5天完成,工期缩短近87.5%,日均施工产值同比增长超300%。真正实现“稳安全、提进度、保发展”,为保通保畅提供专业养护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该中心又建立健全快速车辆救援体系,在高效服务广大司乘的同时,最大限度缩短拥堵时间,始终坚持倾情守护高速救援的生命线、畅通线、服务线,无间断做好“365阳光救援”服务。面对大交通流量,救援队保畅通白加黑、996+是常态。为提高交通事故快速反应能力,该中心科学部署、加密驻点,其中在沪昆高速梨温路段245公里里程上设置“10+N”个驻点,常驻点数量达到10个,春运、节假日等车流高峰期额外增设5—8个临时驻点,实现无缝隙快速救援。在服务社会、救援司乘的过程中,该车辆救援大队共收到135面感谢锦旗和38封感谢信。杨梅岭车辆救援中队荣获中国公路协会在全国评选的“第一届高速公路优秀救援团队”和“第一届高速公路救援十大杰出团队”称号。
而作为省交投集团第一个实现高速公路收费机电自维的路段单位,且运营全省高速最大、最密集的机电维护体系,该中心以创效为导向,构建“维”“养”“学”“考”+“数字化维护平台(app运维)”,即4+1维护平台管理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优化报修响应速度、提高机电设备系统持续运行的目的。据统计,截至9月30日,该中心共发生机电故障2890起,已累计处理故障2883次,故障解决率达99.75%,同机电维护外包期间相比上升16.30%,维修时限大幅度缩短,有效减少了因设备问题导致的车辆拥堵,道路通行更顺畅。

以“勇争先”为动力 着力打造创新之路、科技之路
该中心牢固树立保畅通服务美好出行理念,在推动道路保通保畅上勇争先。动态优化疏堵道路举措,按照收费站“一站、一时、一情、一策”的要求完善应急保畅方案,提前预判,精准施策,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去年收费站拥堵时长同比下降52%。强化“一路多方”协作联勤联动,织牢安全保畅网络,收费站分流管控频次下降31%,有效减少主线拥堵,减轻保畅压力。通过收费管理的精细化、综合考核的精细化、人员调配的精细化,这支收费队伍始终以优质服务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全过程服务司乘美好出行。
成就来源于坚持,贵在实践中创新,该中心在养护“三化”(即科学化、信息化、集约化上)勇争先,坚持做降本增效的先头军。组建日常交安设施自营维修队,对全中心范围内高速公路日常交安设施工程及部分应急工程开展自主养护维修,实现24小时修复时效性高达95%,平均三年节约成本约29.2%(2021年节约成本126.8万元、2022年节约成本242万元、今年9月19日前节约成本124.4万元)。
让科技见证,持续打造罗湖养护学校、青年人才创新工作室。该中心以“夯基础、强本领、提效益”为总体目标,开展上挂下派、项目轮训、技术交流、导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依托创新工作室,“中分带临时防眩小妙招”和“防阻块修复装置”获得微创新优秀案例,成为集团唯一获得两项优秀案例的路段单位;在心路杯养护知识竞赛一等奖后再创佳绩,取得2023年集团映山红杯桥隧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的殊荣。近年来,一大批自主研发的微创新成果相继落地见效。如“中央分隔带临时防眩小妙招”一举解决了中分带苗木缺失造成临时防眩功能下降的养护安全难题;推广反光弹力柱底座,实现一次性路面开槽施工,拆除更换反光弹力柱更加安全、快捷、经济;防阻块修复装置与波形护栏板矫正打磨一体机的研发应用,实现了损坏防阻块及护栏板的矫正二次利用,单件成本分别节约15元、13元,为促进养护成本节约提供新思路。
该中心坚持对标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率先推进养护工程数字化、智能化试点应用。其中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施为赣江特大桥带上了“健康手环”,24小时监控桥区环境、结构响应及桥梁状态等数据,桥梁全貌数字化,为桥梁应急抢险、养护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桥梁防撞预警系统的实施为界牌信江大桥构建避免船舶碰撞桥梁的“金钟罩”,该系统可实时监测船舶航速、航向、船高、水域水纹等数据,实现精准监测、预先智能预警、数据存储等功能,极大地提升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水平,化解桥梁运营安全风险,构建桥梁安全运行数字化防线,向安全要效益。
实施365阳光救援,在高速高效救援勇争先。沪昆高速梨温路段作为江西通往浙江、上海的主动脉,每日路面车流量巨大,且沪昆高速梨东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为做好改扩建项目施工期间所辖道路保畅工作,该中心统筹全局、重点突破,以“快速抵达、高效处置、安全畅通”为抓手,切实提升车辆救援服务效能,实施“加密驻点、高效救援”方案,合理加配应急驻点、车辆装备、救援人员,做到“未堵先疏、遇堵快疏”,有效缩短救援距离,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强化日常巡查,利用高德地图、路面监控、无人机等科技,实时监测路面情况,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故、拥堵路段的具体情况,从而进行精准调度,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以“阵地前置、力量前移、服务前倾”的方针,切实提升高速保畅、车辆救援处置效率。
节能加赋能,先行先试创佳绩,在机电管理创新上勇争先。随着5G时代的来临,高速公路将从单一通行公路走向复合型智慧公路,该中心机电管理以“服务用心、维护细心、所站安心、组织放心”为服务理念,以“标准、专业、高效、真诚、满意”为核心价值观,从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维护成本控制、维护队伍的技术水平入手,建立机电养护综合管理体系,培养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机电养护队伍。一是综合素质提升,通过选拔机电人才库的末位淘汰的流动用人机制,使在岗机电技术员产生岗位危机感;二是在管理上创新。该中心完善机电自维管理体系,建立机电自维标准化体系、编撰收费站机电应知应会手册、拍摄云视频大讲堂带动全员学岗,营造氛围;三是科技赋能。开发逃费车识别终端;开发道路监控在线电阻监测系统,确保稳收费、强保障、增效益。

以“善作为”为方向 全力打造智慧之路 未来之路
从信息化到智慧化,时代洪流推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日新月异,而科技赋能、创新赋力则为运营管理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省交投集团启动数字化大脑、智慧化岗亭等建设以来,南昌南管理中心先行先试,将南昌南收费站等示范试点,开启收费站智能自助收费管理系列新模式,从提升车道通行效率、缩减车方等待时间、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收费站数字化、智能化。特别是在智慧高速建设方面,中心依托解决收费车型不符、异常车辆等引发的收费异常问题,以减少收费车道拥堵事件发生,提升通行效率和收费效率等为问题导向,围绕科技赋能、创新赋力、发展提质,将大力开展“五项”建设工程。
梨温智慧高速公路工程同步建设实施,并在改扩建工程基础上覆盖梨温高速全线。智慧高速工程先后被选定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江西省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示范工程,2025年底前建成八车道通行。建成智慧高速系统工程,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智能化、运行管控数字化、出行服务精细化,保障改扩建工程安全生产与交通组织顺畅稳定,显著提升高速公路安全水平、运行能力、用户体验,打造一条“安全、高效、绿色、创新”的江西省智慧交通示范工程样板、国家级示范性改扩建智慧公路,以及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示范路,为国家高速公路快速骨干网的建设运营一体化智慧公路工程提供典型范例,支撑交通强国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
打造一套涵盖从改扩建期到运营期的全链条数字化运行管理与服务体系。该中心通过云、边、端三层信息化架构设计,对路段交通组织实现精准感知、精准预测、精准管控,有效保障道路的畅通与安全,提高建设、运营及养护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进行全息感知赋能路网监测。该中心面向重点施工路段,实现全息监控,全天候融合感知,事件检测发现准确率达到90%以上,对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全息感知、态势推演,让路段“看得见”“看得清”,实现“人、车、路、环境”智能网联和高效协同。
云控中枢赋能路网运营管理。该中心以云计算平台为手段,充分高效实现数据资源开发、共享与利用,让“数据”成为路网运营的战略优势,实现以数据指导决策,以数据指导运营;以云控平台为数字底座实现不同系统的高效集成与协同运行,产生良好的整合效应,以人工智能算法对交通流进行预测和仿真,有力地支撑改扩建路段的安全保畅、应急指挥以及综合运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智慧水平。
智慧应用赋能出行服务。该中心以主动管控、出行诱导、随行服务等智慧应用为纽带,向司乘人员进行提供定制化的、交互式的出行服务。打通导航地图、路侧设施、互联网信息平台,向公众实时提供道路服务信息。多渠道的触达手段,高效的救援服务,精细化的管控措施,降低了道路拥堵和事故,节省出行者时间,提升出行美好体验。(供稿:胡丹 编辑:熊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