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研究——以惠民县为例

2023-11-10 21:54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孙玉娟 中共惠民县委党校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建设数字乡村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培育新兴业态,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创建2个中国淘宝镇、22个中国淘宝村,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淘宝村百强县。2020年7月,惠民县荣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之列。2023年1月16日,惠民县顺利通过了中央网信办组织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终期线上评估。

  一、惠民县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惠民县紧紧围绕“聚力突破、起势成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聚焦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应用场景等领域,打造数字拳头产品,充分激发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内生动力。

  (一)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惠民县致力于发展、创建乡村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丰富农村信息消费新内容,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了5家县域快递公司,标准化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物流服务站覆盖镇村两级,入选了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以10家国家4A、3A级景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旅游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农村中小学光纤宽带100%覆盖基础上,“教育钉钉”平台覆盖全县100余所校园;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建成并开通5G基站1338个,为数字乡村建设打通信息高速路。

  (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加快

  依托惠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导企业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智慧金融等平台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乡村,健康有序发展农村平台经济,打造了一批“拳头品牌”。在全省率先创建“惠民原耕”“千载一惠”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开展全民直播万人挑战赛,培训带货主播1.2万人次以上,带动120类农产品实现网货化转型,拉动销售额增长30%左右;发挥80%的国内绳网市场占比优势,成功创建惠民绳网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绳网产业年产值达240亿元。

  (三)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惠民县坚持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实现了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加大农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系统建设,制定技防村建设标准,推动技防村前端感知设备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覆盖全县109个行政村(社区)。建立惠民县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信息系统,以大数据手段助力矛盾纠纷研判。2022年以来,累计办理群众诉求、矛盾纠纷5.72万件,办结率99%。创建“党员联户”大数据管理平台,经验做法被央视新闻、《半月谈》等报道。

  (四)乡村数字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惠民县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提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深化大数据应用,为群众提供了个性化精准服务。在全县14个镇街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全县配备1370名帮办代办员,覆盖109个行政村(社区),乡镇一级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比例超过90%;扩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水平,梳理全县50个数据资源共享单位,5500余万条共享库表数据,数据归集率达到100%;对县域产业、项目、资源进行数字管理、科技提升,阿里拍卖“数字乡民”、文旅资源数字版权和数字文创合作等一批数字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二、惠民县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近年来,惠民县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发展,但总体运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宽带网络设施普及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智能手机普及率大为提高,但利用网络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较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等服务有待优化。

  (二)乡村信息化人才不足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人才投身到数字乡村建设中。但当前,乡村中的中青年人才纷纷到大城市就业,留守在乡村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乡村信息化人才储备不充分,是惠民县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难题之一。

  (三)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不够

  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不充分是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的难题。数字技术在农业发展上处于数字浪潮的边缘和末梢,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融合深度不够。

  三、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持续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手机应用,通过农村数字化网络建设,将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纳入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便捷性。

  (二)加快乡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二是创新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制作一批培训教材和影视资料,通过网络和农村信息、文化服务站点广泛宣传,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各级各类人才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三是搭建乡村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建立论坛、微信群等平台,提供数字化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服务。

  (三)加快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数字化农业技术支撑。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二是推动农村电商更高质量发展。支持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打造电商产业集聚区,鼓励电商平台下沉农村市场,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健全村级物流站点,推进物流节点信息互联互通;三是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引导在线旅游、电子商务等平台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乡村,健康有序发展农村平台经济,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教育”。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开展优质资源共享,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营造健康文明校园网络环境。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领军型企业、研究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智能型技能人才;二是深化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并逐步向居民开放,推进远程医疗向基层延伸;三是提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聚焦群众期盼,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将就业、社保服务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相结合,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五)加快数字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智慧水平。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用好“阳光惠民”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库;二是创新推动农村社会精细治理。充分发挥“党建+”大数据平台的功能,通过线上走访与线上办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为民解忧的便民功能,持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快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将多项公共法律服务整合到数字终端,实现各项公共法律服务的人工智能化,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先一公里”。

  基金项目:滨州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3-SKGH-084。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