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溪古村 梦里老家
春天,是雅溪古村一年中最好的时光。
驾车,停靠。甫见“千年雅溪”牌坊的时候,我就被一种期待的情绪攫住了。青山环抱之下,古老的屋舍以低伏之姿端坐于斯。我喜欢被时光淘洗过的物事,就像喜欢穿越时光,进入一个唯戏里梦里方得重返的世界。
迎接我的,是一条清清浅浅的溪流。全南县文化馆馆长刘军伟告诉我,这就是雅溪。村以溪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何况如此雅致而贴切。我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声,因为古村实在是安静的。溪岸上,大大小小的石头自然排布,春天的青草已经不由分说地占据了它们的领地,一片油绿,一派葱茏。
时值惊蛰,整个大地都露出欣欣然苏醒的模样。抬眼望,几树桃花已经红艳了春光。踏着青石穿过三公广场,雅溪古村的分布格局便得初现。听刘馆长说,雅溪古村始建于明朝,村民以陈姓为主,是家族聚居式村落。古村的选址和营建,都是有讲究的,一是“以人为本”,一是“天人合一”,房屋依着山川和溪流的走势自然分散,又聚合成一体。最难得的,是房屋整体坐北朝南,房前屋后林木井然,既有序,又宜居。
眼前的房屋,大多两层,至高不过三层。青色的老瓦,黄色的土夯墙,古老的木阳台,一看就是年代久远的产物。但家家户户还住着人,房前屋后还栽着花,种着草,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这要令人羡慕了。几个客家老妪贪恋着春天的暖阳,坐在一棵大树底下闲话家常。几个孩童从院墙内走出来,哥哥牵着妹妹的手,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还有一些老屋被改造成了民宿,名字好听得很,比如“且闲居”。我走进那院子,里面种竹、种花,氤氲着朴素又雅致的美。如果得空,在这里住下来,身心安闲,去井里打水,到溪边浣衣,想必是一种生命中难得的回归。
在雅溪古村,不能错过的是两幢古老而坚固的方形围屋。
全南的围屋,不似大多数客家围屋那般高大霸气,而是精致小巧、结构紧凑,堪称围屋中的“小家碧玉”。缓步徐行间,不觉就走到了福星围的门前。鹅卵石铺就的坪地,正与围屋的檐廊和基脚浑然一体,延伸着视觉的空间。与宽阔的墙面相较,拱形的围门显得有些小巧。围门由青砖砌就,门楣上题写着“福星围”三个大字。土夯的高墙上,嵌着两排小小的木窗户。围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6年),是陈姓家族用于避险并居住而建。为着安全的考虑,围屋的出入口和通风口,皆不会很大。
走进福星围,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围屋的四角各设有一个炮楼,四面墙上还均匀地分布着弹孔。我不能想象,在这幢围屋里,是否发生过战斗,但是如果真有外敌来袭,想必这周全的设计,足以令围内的居民安然无恙。加之围内有天井、水井、厕所,囤足粮食,真如躲进了诺亚方舟。
站在天井里,恍惚就像站进了前朝的旧时光。森严的祠堂,精美的木雕件,雅致的匾额与对联,还有巨大的水缸,无不遗留着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痕迹。如今,围屋的主人已经悉数搬离,围内被布置成客家民俗馆,三层的围屋,每层十七个房间,井然有序地分布四周,用于展示客家非遗、婚宴嫁娶、过年过节等传统习俗。
古老的纺车上,还缠绕着各色的麻线,丝丝缕缕,诉说着客家妇女纺织的故事。曾经,她们的冬头帕,她们的花围裙,就是由这原始的纺车织就。直到今天,龙南的老妪还有戴冬头帕的习惯。冬头帕御寒、防湿、耐磨,是客家女人坐月子和步入中年后必佩戴之物,也是客家人从中原迁至潮湿多雨的南方丘陵后,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智慧产物。这一天,我在一个阳光灿烂处,遇见了一位戴着冬头帕享受日光浴的老妪,她的脸上和额头上已经沟壑纵横,瘪瘪的嘴告诉我,她已经没有牙齿了。但她健康的肤色和慈祥的笑容又告诉我,她还活得很健康很知足。我问她今年高寿,她比出一个八的手势,又比出一个六的手势,我明白了,老人家八十有六,不可谓不高寿。面对我的好奇,她摘下了冬头帕,向我示范了它的戴法。我忽然心里一动,想,这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的冬头帕,或许已伴随了她大半生。而今天的年轻女性,是再不会戴上冬头帕了。
一枝粉红的桃花,引我来到雅溪古村的另一幢围屋——雅凤围。这是一幢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年)的石围,几座石狮在院子外围威严矗立,宛若坚定的护卫者。围屋外墙全部用石头和青砖砌就,墙面上分布着密密的弹孔,花岗岩制的大门设有防火攻装置,仿佛随时防范着贼寇的来袭。围内分四层,每层十三间房,屋廊都是全实木搭建。天井里,有一口麻石围砌的古井。探头一看,井水清澈,照得见自己的面容。可以想见,这个家族里,一代代女性曾在这井边取水、洗菜、淘米、浣衣,滋养着温饱知足的平常日子。今天,她们住过的房间已经布置成了“二十四节气”展示馆。一种封闭式的生活,永远地结束了。
结束的岂止是这些呢?还有几千年躬身田亩的农耕生活。在一间由猪牛栏改建而成的农耕文化展示厅,那些镰铲锄头、犁耙辘轴、斗笠蓑衣、风车砻磨、饭甑簸箕已成需要收藏和纪念的旧物。是的,它们唤醒了我的记忆。若干年前,我在故乡麦菜岭,也曾如此靠近这些农耕器具。那时,它们为我所用,可如今,它们为我所观赏,并勾起复杂的怀念。那是一种再也回不去的生活,令我既庆幸,又忧伤。
而在不远处的雅溪书院,则明显是现代装饰。一栋小四合院,一间旧民房,改建成了一座藏书丰富的书院。相对于大多数乡村,雅溪书院近万册的书籍,优雅的环境和布置,显得那样奢侈。我想,无论何时何地,书籍以及读书的地方,总是越多越好。雅溪陈氏,为江州义门陈后代,素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文化传统,村子里至今还保留有古老的陈氏宗祠。一个家族的兴衰,常脱不开家学渊源和良好传统。如此,便可理解他们在雅溪古村,建造偌大一个书院的用意了。
离开雅溪古村前,刘馆长说,来雅溪古村,不能不喝一碗赣南客家擂茶。
要知道,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擂茶,需纯手工制作。一碗擂茶的用料极其丰富,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还可以加上各类青草药,置于擂钵,以擂杵捣烂,再一遍遍地研磨,最后冲上开水,加入山茶油,方可饮用。擂茶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需要耐心,需要技巧,需要力量。
一碗热乎乎的绿意盎然的擂茶下肚,就像把整个春天都装进了身体里,无比舒适,无比畅快。我嗅到了故乡的田园气息,思绪被乡愁袅袅缭绕。哦,雅溪古村,梦里老家。
□ 朝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