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中山大学一名获取助学金的特困学生用的是苹果四件套(一般指苹果品牌的手机、电脑、平板和手表四款产品),而且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演唱会门票发帖炫耀。该帖发出后,引发热议。
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情况通报,经核查,涉事学生赵某某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其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依据学校相关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一边是价值上万元的高端产品,一边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身份认定,对比强烈,十分刺眼。动辄上万元的高端消费品,别说是领着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未必消费得起。国家设立助学金的初衷,就是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助学金被用作“助玩金”,绝非国家助学政策和爱心捐助的本意。涉事学生在网上炫富,可曾想过自己因何而“富”?
争议助学金用在什么地方,不是说贫困生领了助学金就没了消费自由,也不是说只有“衣衫褴褛”才契合贫困生的形象。贫困生完全可以有电子产品和娱乐消费,但助学金发放本身有托底的意味,若贫困生有能力高消费且消费的比例不低,难免会给人一种“其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观感,那么该生是否还需要领取助学金,的确值得商榷。同时,有能力消费非必要奢侈品的人领着助学金,对真正贫困的同学而言并不公平,有挤占贫困生名额之嫌。
此次事件不是公众头一次质疑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今年9月,山东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向学生资助3.6万元,有网友质疑被资助女孩家中装修豪华等;前不久,天津某大学一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后经查证不属实,同样引发关注。相似的事件在短期内接连发生,背后是公众的隐忧:贫困生是否名不副实,助学金资源是否存在错配,资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的钱有没有花在刀刃上。
《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助学金资助高校学生1221.42万人次,金额达467.4亿元。这不是笔小数目,而公平、合理地分配助学资金的责任,就在每个高校管理者肩上。除严格审核认定材料等“硬指标”外,学校不妨建立“软标准”。比如对学生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考核、跟踪高校食堂、超市的消费数据找出真正的贫困生,把碍于面子不肯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考虑到资助行列之内。及时调整贫困生名单、日常监督助学金用途,而不是完全依赖纸面规范。
助学金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关乎资助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缩影。只有将助学金发放给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回归“助学”的本意。(李霞)
编辑:吴梦婷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