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设施蔬菜产业如何点亮群众致富之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报道:近年来,宁都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8个基地面积2700亩,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县24个乡镇147个村共257个基地,总面积达到6万亩。当地打造了4000亩以上蔬菜重点乡镇4个,发展基本菜农4400户,户均年收入近30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5000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是什么原因,让宁都设施蔬菜产业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多项产业发展经验受上级肯定
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初期,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宁都县率先探索实施“七统一分”发展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搭建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实行分户经营”。

宁都蔬菜发展经验被赣州市推广
“七统”做到了蔬菜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扶持与服务,为经营户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选址、建棚、配套、资金、品种、技术及销售等方面问题,“一分”化解大户经营管理不到位效益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行小户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益,调动了经营户的积极性,分出了效益及活力,实现了引领示范及辐射带动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宁都县创新“七统一分”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列为赣州市综合改革重点项目,赣州市现代农业攻坚办发文向全市推广。
为避免蔬菜产业与粮食争地,宁都往“山上”“荒坡”找地。目前,当地已在4个乡镇建成10个总面积达7000亩的低丘缓坡大棚蔬菜基地,拓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新空间,提升了“荒坡地”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大棚上山”模式列为省、市综合改革重点项目。

宁都蔬菜大棚
此外,为提升蔬菜大棚保温、通风、操作等方面的功能,宁都不断优化改进棚型结构,从第一代的圆拱式三膜连栋钢架大棚发展到现在的第六代顶部竖式通风双膜连栋大棚,大棚具有保温良好、通风效果好、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等优点,实现了极端天气条件下蔬菜可安全越冬,以及可越夏种植蔬菜。
宁都县大棚创新设计已取得两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证书。第七代智能化监测、自动化操作的大棚正在竹笮乡新街村设施蔬菜基地探索试行。
建立院士工作站提供蔬菜种植技术
为确保食品安全,保证绿色标准化生产,宁都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种植体系。
为此,当地组建了16名人员的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引进26名山东技术人员驻点指导,大力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及职业菜农,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宁都蔬菜种植
为了向菜农定期科普蔬菜种植和管理技能,县里开设的“宁都蔬菜”公众号,会分品种分阶段不定期发布种植管理要点。这一公众号受到广大菜农的普遍关注和喜爱,已成为菜农的掌中宝,其中已有30余篇技术文章被《中国蔬菜》公众号转发向全国推送。
同时,宁都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建立院士工作站,对接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立博士工作站,并与中国农科院、江西农大、赣州市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和科研攻关,为全县蔬菜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宁都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在赣州市、江西省处于领先水平,品种、茬口选择更加科学,产量和效益更加稳定。宁都越冬茬辣椒主推品种平均亩产超1万斤,已达到行业中上水平。
稳定对接全国300余家蔬菜批发商
为了拓宽宁都蔬菜的销路,近年来,当地采取了诸多举措,擦亮宁都蔬菜品牌。
首先,当地蔬菜办成立市场对接小组,奔赴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积极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会,将宁都蔬菜带出去,将各地客商引进来,重点对接大型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当地联合各蔬菜基地合作社,共同维护销售网络,主动建立冷库等配套设施,服务于产品供应链,积极打造品牌效应,通过网络直播、网红带货、开设网店、入驻扶贫832平台等,多渠道销售宁都蔬菜产品。
为了扩大销售市场,全县组建了4个蔬菜市场销售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大中批发市场开拓蔬菜销售市场,培育本地蔬菜流通经纪人65人,稳定对接全国300余家蔬菜经销批发商,建立了半径800公里为重点的蔬菜销售区域。
为了稳定市场供应,宁都持续完善市场设施建设,已建设蔬菜冷链分拣中心6个,田头小型冷库50余个,为蔬菜分级分拣和冷链销售提供保障。
目前,“宁都辣椒”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设计了品牌LOGO,并被农业农村部收录“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同时,宁都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全县已有4家企业的6个蔬菜基地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
此外,为保证蔬菜种植户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当地坚持分户经营的发展模式,让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避免了企业、大户一包了之,广大老百姓为企业打工,产业红利一家独享的现象。老百姓自己种棚,为自己“打工”,积极性有了保证,再通过县乡两级密集的培训指导,帮助快速提升种植水平,发展成为职业菜农。
编辑:汤吉宁 实习生:周梦婷 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