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平民银行”创造了多个“第一”
“东固平民银行作为江西苏区第一家银行,是如何诞生的?它的创建对根据地建设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在吉安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圩场南侧,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楼房,门额正中篆书“平民银行”四个大字。银行名虽为“平民”,但意义却非同一般。它是江西苏区第一家银行,发行了中国工农红色政权最早的纸币,是中国红色金融的先驱。
东固平民银行是如何诞生的?它的创建对根据地建设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让我们走进东固平民银行红色旧址,去寻访那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
1927年11月,共产党员赖经邦、李文林、曾炳春等人,在东固地区发动和领导了东固暴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东固苏区的崛起,严重威胁着国民党在赣西南的统治。
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时常对苏区进行军事“清剿”,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东固的这一块红色政权,处于四面白色区域包围之中,本地的部分富农以及原在东固街开店的外地商人,把资金抽走了,白色区域的豪绅地主,阻挠外人进入东固经商,称东固为匪窝。意欲用经济封锁,断绝物资的方法,扼杀这块微弱的根据地。”
1928年2月,东固区委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缺乏流通资金的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由根据地军民自己筹集资金,成立了东固贫民借贷所,向当地群众提供无息和低息借贷,解了群众燃眉之急。
10月,东固区委决定在贫民借贷所的基础上,成立东固平民银行。之所以取名“平民银行”,意为老百姓自己办的银行,目的是联合东固各阶层的经济力量,争取各阶层的援助。
创立东固平民银行时,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将打土豪得来的4000块银洋资助给平民银行,加上各阶层民众筹集的3000块银洋,一共有7000块银洋的起始资金。于是东固平民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黄启绶任行长。
东固平民银行铜元券(正面)。
东固平民银行铜元券(背面)。
为使银行工作尽快开展起来,东固区委成立了以黄启绶、刘经化(区委书记)、汪安国(区委组织委员)、王金亨、邱有文、李文莲、王直清等7人组成的平民银行工作委员会。
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印刷纸币所需的机器、纸张、油墨、蜡纸等材料无法进入东固。工作委员会决定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创办了一个油墨蜡纸厂。制造油墨和蜡纸的工人都是当地农民。
平民银行工作委员会聘请了两位“能工巧匠”:一个是精于雕刻、擅长书画、人称“丹青先生”的刘昌梓;另一个是学识渊博、擅长刻蜡纸的教书先生杨仿仙。两人密切配合,一个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票面,另一个则竭尽全力一次又一次地刻印,终于印出了令人满意的1元面值纸币。
纸币正面上方银行名称为“东古平民银行”,故意去掉“固”字外围的“口”字,是为了表达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封锁和“围剿”的决心。
主图为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寓意中国革命如东方之日出;下方左右分别盖上“东固平民银行之章”和“黄启绶之章”的红色印章,最后蘸红水写上00000001的编号。背面印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字样。两面刷上起防腐和硬化作用的桐油,晾干后进行剪切。至此,根据地的第一张纸币,也是我国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诞生了。
之后,又经过精心设计,新增了5角、100文、200文3种纸币。1929年又扩大资金8000元,增印了2元纸币和10枚铜元券,发行纸币2万元。
东固银行纸币。作者供图
东固平民银行自创办之初就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根据地各界人士各显神通,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支持平民银行的开办,有的妇女还把结婚陪嫁的手镯、项链、耳环、戒指等往平民银行送,大家都希望平民银行能够兴旺发达。
1929年2月,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突围,到达东固根据地与红二、四团会师。毛泽东、朱德、陈毅了解到东固根据地办起了平民银行,当即称赞这件事办得好,并希望银行办成中国红色政权的金融大本营,为发展革命力量,开辟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
在李文林的陪同下,毛泽东、朱德、陈毅还来到平民银行视察。在参观平民银行印刷车间时,毛泽东发现职工们用土纸、土法印出了崭新的纸币,称赞说:“用这样的土办法居然印出了高质量的票子,东固人民了不起!”他还赞扬了职工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并派人给予指导和改造。
当他们看到平民银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栩栩如生的门面图案时,毛泽东不禁大加赞赏。他指着银行外墙的空白处说:“这里地处街道中心,如果在上面写上一条标语,既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又能为房子锦上添花。”毛泽东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可是,由谁来起草标语呢?毛泽东拍了拍朱德的肩膀说:“还是请我们的朱军长拟定吧,他是最擅长发号施令的。”朱德注视墙壁,思索片刻,走进营业厅,提笔写下两行小字:“全体动员起来扩大民族革命战争 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
朱德拟写的宣传标语。
时值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红军队伍逐渐壮大,革命根据地日益强盛,蒋介石极为恐慌,调遣10万兵力向苏区进攻。朱德拟定的这条标语,是向根据地全体军民发出的反“围剿”动员令。毛泽东看了标语之后,连声称赞:“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写得好!写得好!”陈毅也竖起大拇指:“要得!要得!”
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东固平民银行改组为东固银行,归辖于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东固平民银行纸币也停止发行使用,开始发行使用东固银行纸币。
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缴获两台石印机,毛泽东指示部队将这两台石印机留给东固银行使用,并配备了石印工人。从此,纸币由油印改为石印,票面也由单色印制改为彩色套印。
红军打下吉安后,建立了统一的工农民主政府。由于根据地的扩大,需要扩大货币流通,加强金融管理,原来的东固银行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31年,东固银行发展成江西工农银行。1932年,江西工农银行又与闽西银行合并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
东固平民银行成立之前,东固山里山外的贸易被卡断,日用物资供应紧张,一些私商乘机敲诈盘剥。根据地所产谷、米、油及其他农产品被大幅压价,而外来工业品如食盐、煤油等则纷纷涨价,甚至涨了一倍,出现了工农品“剪刀差”现象。经济贸易往来被掐断,市面上流通的是各种滥发的杂票纸币。
1927年冬,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五路军总指挥朱培德借筹措军费之名,行搜刮民脂之实,曾拟发行500万元金库券,后恐民众反对,改由官商合办的裕民银行发行大量纸票;
1930年,鲁涤平上任国民党江西省主席之后,又发行所谓兑换券;还有漳州民兴银行等所发行的钞票以及许多地方的商会和商号发行的银元票、铜元票流通券,充斥着本就千疮百孔的赣西南。
在这些纸币中,有的并无准备金,滥发无度,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使市场流通的银元极少,工农群众对各色杂票极不信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成立了东固消费合作社,吸引白区的商人来根据地做生意。但东固地区的银元和铜板很少,交易、找零困难,所以消费合作社印制了一种以铜元为面值标注的铜元票,解决了找零的问题,消费合作社便有了铜元票可以使用。但是对于整个根据地其他商家来说,仍然感到不便。
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东固平民银行就在当时的消费合作社里诞生了。
平民银行内部柜台。
每逢东固当圩日散圩时,平民银行派专人到市场上,摸清当日交易的现金、纸币数目,掌握市场交易的货币需求量。开始时,商人们来东固兑换铜元,银行都随来随兑,应付利索,有多少兑多少。
后来随着铜元票在周边广泛流通,且信用稳定,外地商人渐渐不再兑取,凭铜元票频繁买卖贸易;加之消费合作社增加根据地自产货物的生产与输出,大批日用必需品被运进来,供给根据地群众需求,于是工农群众都争先恐后地拿银元现洋来兑换铜元票,各种杂钞花票逐渐没人要,在经济上给国民党反动派、军阀地主豪绅以有力打击。
后来铜元票的发行数量也相应增加,到1930年3月扩大为东固银行时,其发行数量近20万串,流通于整个赣西南赤色区域。
东固平民银行和以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固银行,是江西苏区最早的银行,在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恢复与发展根据地市场贸易,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固红色金融活动的有益尝试,为江西工农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苏区政府金融政策的制定作出了有益探索。
编辑:李孟玲 实习生:陈诗怡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