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不宜结婚?莫让“迷信”耽搁了“幸福”
近日,有网友在民政部官网上留言,建议民政部或其他部委联合发文,引导居民不受迷信影响龙年正常结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对此回应表示将予以关注。(1月25日金羊网)
因2024年立春,处于农历2023年末,因此有民间传言,此年为“寡妇年”,不适宜结婚。何为“寡妇年”?据了解,“寡妇年”来自“寡年”,“寡年”也被称为“滑头年”“无春年”“盲年”,即整个农历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在古代农业社会,立春被视为春天的开始,象征着生育和希望。古人将“立春”与生育联系起来,春不立,则生殖不旺。百姓将没有“立春”的年份叫做“无春年”,又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但根据历法的设置,在每19年中,“单春”会出现5次,“双春”和“无春”各出现7次。可见,“双春”“无春”的出现仅仅是一种历法现象。“无春年”和“寡妇”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更不用说与婚嫁有什么关联。
其实,“寡妇年”的说法早在20年前就已经大行其道了。2004年(农历甲申猴年)的年末,很多人为了避免在2005年(农历乙酉鸡年)结婚,纷纷赶在猴年的岁末登记,当时很多城市都遭遇了罕见的登记高峰。2006年(农历丙戌狗年)有两个立春,民间谣传这是宜于结婚的好年份(“双春”意味着“多子多福,婚姻幸福”),因此,这一年全国各地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扎堆结婚的现象。这直接导致诸如婚纱影楼的爆满、酒店席位的紧俏、婚庆公司的繁忙等问题。一时间,这种讨论从一种民间的隐性话语变为炙手可热的公众话题。
诚然,“寡妇年”“无春”和“双春”的说法之所以有强大的民间传播基础,甚至有人以此作为是否可以结婚的指导原则,这说明趋吉避祸的观念还是一种蕴藏在民众思维中的心理机制。自古以来,我国群众就有在结婚前算男女生肖、八字的习俗;结婚时选黄道吉日,吉时、凶时也各有讲究。这些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顺遂,人生“好运”的某种期许。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仍然把这种毫无科学根据和明显违背常识的说法,成为行事准则,揪着毫无根据的传闻为人生大事做判断,本身会给婚姻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与困扰。这不仅带不来“好运”,还可能耽搁了“幸福”。
人生大事不必受迷信影响,将婚姻幸福的决定权交给迷信观念,是对个人选择权的一种剥夺。“能彼此扶持、相伴到老”,这才是结婚的真正意义所在。两个人因为相爱走到一起,共度余生的美好与苦难,从看遍人间美景到体验柴米油盐。在你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有人能忍受你絮叨地抱怨;在你生病住院的时候,有人在你身旁陪床;在你风烛残年的时候,有人相扶相伴。婚姻,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爱和经营。所谓的“寡妇年”仅是一种迷信谣传,自然也不能决定婚姻的成败和长久,我们理应予以坚决批判和制止。(朱亮)
编辑:刘晨东
校对:徐楫越
审核:曹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