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穿汉服乘地铁免费,是一种尊重和鼓励
近日,据江苏苏州轨道交通消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温馨欢乐的过年氛围,从2月9日(除夕)至2月17日(正月初八),穿着全套传统汉服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乘客,可向车站工作人员提出免费进站需求,工作人员确认后为乘客开放绿色通道免费乘车,无需刷卡或扫码。
这样的新闻让人听了高兴,高兴的其实并不是省点地铁票,而是这让很多人能够更自信地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出门了。想象一下过年时看到各位“小主”乘地铁的场景,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反差感拉满,一定是别样的过年体验。

我们的传统文化枝枝璀璨,近年来汉服、簪花等小众非遗文化屡屡“破圈”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人们穿戴它们走在街上很是养眼,也让城市有了古今交相辉映的“穿越感”,正说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感染力非同小可,本就值得被鼓励。
特别是对于刚刚兴起的小众文化,它们想要寻求的就是一种认同感。这些本属小众的非遗文化初被大众喜爱不久,喜爱者始终在观察四周的反馈,在这个观念多样的社会中,他们需要一种尊重、认可、鼓励,而不是收到异样的目光。
苏州地铁欢迎人们穿着汉服,甚至可以免费搭乘,也说明我们正在意识到公共场所的提倡与禁止,往往会在社会中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这是需要用心经营和把握分寸的,设计时需要对不同文化保有尊重和平衡,让不同文化能够融合共存。

在泉州蟳埔村拍摄的簪花头饰。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城市包容传统服饰的自由,实际上也给外来者一种观感——这个城市是不是开放友好的,是不是能包容多元价值观的,是不是尊重传统文化的……主流的也好,小众的也罢,只要是有益的、优秀的文化,都应该被接纳进大众文化体系内,而地铁、景区等公共场所,正是展现纷繁多彩的大众文化的区域,而前提是不扰乱公共秩序,这个“度”需要管理部门来把握。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实际举措,让传统文化进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是头上簪的一圈花环,可以是身上穿的新中式服饰,也可以是围炉煮的一壶茶……总而言之是要变得“具体可感”,人们才会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到文化自信。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游览。
当然,在实际实行过程中,还有一些标准需要厘清,比如汉服的范围到底包括哪些、穿着汉服如何进行安检。此外,传统服饰往往下摆偏长,在乘电梯、上车厢时容易拉扯卡缝,安全性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地铁部门需要提前提醒乘客,在尊重传统服饰自由的同时,也应平衡好公共空间秩序。
尊重和平衡,都是互相的。苏州地铁的尝试是一个起点,给了年轻人名正言顺穿传统服饰出门的理由,又为过年的节日氛围添了姿色,比只有钢筋水泥的地方更有人文气息。年轻人在公共场合穿着汉服时,也可注意把握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让小众非遗文化在大众心中成为靓丽风景的代名词。
编辑:李孟玲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