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典中国古典舞剧目《风吟》
江靖弋 北京舞蹈学院
由北京舞蹈学院编导张云峰编创的经典中国古典舞剧目《风吟》,自编创以来已经有二十余年久演不衰,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舞“大写意”的代表作之一。回望这部作品,其编创、表现的手法,在舞蹈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简要讨论《风吟》的创作内涵,解读该作品在当代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价值。
一、没有“古代”的古典舞
以往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编创,往往会以古代的一个著名人物为表演对象,以古代的朝代或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编创。作品有着清晰的人物形象,有完整的线性叙事。例如《秦王点兵》《金山战鼓》《挂帅》《木兰归》等等,这些经典中国古典舞作品,从动作编创到音乐选取再到舞美服饰,观看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品和当代的时空距离。而《风吟》则不然,从舞者的舞蹈形象上来说,舞者一袭白衣,没有任何符号,以极简的风格脱离了舞台中历史时空的束缚。从作品的编创来说,《风吟》没有清晰的叙事,更像是舞者随心而舞。这些在编创上的改变,对于当时的中国古典舞是跨时代的。
二、独特的中国古典舞意蕴
整个舞蹈从“风”入手,表现白衣少年从起风的欣喜到大风的痴狂,最后到风止的平静,以少年面对风时的感情变化为创作主线。这样的编创在当时的中国古典舞创作上是不多见的。虽然该作品在其技法上多有借鉴西方现代舞的表现手法,这在作品问世之初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严格按照风格划分《风吟》还是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范畴。原因在于该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意蕴,舞蹈动作的设计中运用了“提、沉、冲、靠”的元素,在动态轨迹中蕴含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规律,并强调动作在圆中的韵律过程。此外,中国古典舞极其注意对于气息的控制和运用,在作品中,表现舞者与“风”而动,以意念去控制呼吸的运用,意气相随,内外一体,有蓄有发,与动作紧密结合,其连绵不断的气息带动了自由的身法过渡连接以及调整轮换身体的局部松弛,自然地引领力量的走向和身体的方向。
从作品的内涵立意来说,《风吟》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从作品名称来看,“风”代表着自然,风花雪月是中国古代文人描写景色常用的情景。“吟”字巧妙地将风声和舞者对自然的喜爱融为一体,整个作品既是对风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也是舞者自我心态的一种表达。
在舞蹈动作上,“轻”与“柔”是整部作品的质感,整个舞蹈轻盈飘逸、行云流水,这一切都比较符合道家审美的特点,尤其是舞者飘逸的白衣,在完全黑色的幕布以及缭绕的薄雾中,带着弥漫的心境轻盈起舞,整体简洁空灵,给人一种独特的意境趣味,舞者和风的相互融合,究竟舞者是风,还是风是舞者?这种表现有着如同“庄周梦蝶”般的意境,给人一种独特的想象。
三、从《风吟》看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
《风吟》的出现,在当时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部分人认为:“整个舞蹈中缺少古典舞中‘古’的具体形象且缺少戏曲舞蹈中行当的属性,而且以国外对古典舞的定义,该作品更偏向于现代舞,所以暂不能将该作品称作中国古典舞。”但这一观点没有将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与时俱进地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舞种必将不断融入现代元素,这种改变是必然的,是中国古典舞审视自我而找到的在创作上推陈出新的渠道,在吸收外来技法的同时,并没有脱离其舞种的规范和美学原则。
《风吟》在作品的立意上、元素动作的选取上、舞者对舞蹈的感知上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作品将身韵的元素与当代审美完美结合,将现代舞蹈对于空间、气息、力量等理论巧妙融入在作品深层情感上,对以往中国古典舞作品依赖程式化创作有了新的突破,在原有传统舞蹈创作的模式上加入了新的血液。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争论主要在于舞蹈中“古”的属性,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一直在通过反省自身寻找自我定位。但争论的同时也可以回顾以往的经典作品,在特定时期中国古典舞做出哪些变革使本舞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回望不是沉浸在昨日和今日的辉煌中,而是对于明天的进步和展望。
参考文献:
[1]刘晓琳.从《风吟》看当代中国古典舞剧创作中的现代意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60):141-143.
[2]顾薛.我亦风风亦我——从《风吟》中看古典舞的创新[J].当代音乐,2017(24):90-92.
[3]石计,郭婷婷.中国古典舞剧目中道家思想的呈现——从《风吟》论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79-180.
作者简介:
江靖弋,男,汉族,1975年2月生,籍贯:台湾,职务:教师,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