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2024-03-17 10:07 阅读
当代江西
 
 
“3·15”晚会虽然是一种节目形式,但不止于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推动市场有序发展的动能。这种动能回应的是每个人心中对正义的呼声。
 
 
 

昨晚,第34届“3·15”晚会在央视开播,为观众端上了一盘五味杂陈的打假大餐。整台晚会揭露了消防、食品、金融、数据等消费领域的“陷阱”,持续曝光了一些无良商家的欺诈手段和可恶谎言。看过之后,深感震惊、愤怒!
那么,今年的晚会具体暴露了哪些问题?备受关注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3·15”晚会最早可以溯源到1991年,当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揭露假冒伪劣商品为主题的晚会。该晚会一经播出,就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晚会。
今年晚会延续了往年的风格,近2小时的晚会,主持人通过辛辣、犀利的言辞点评,揭露一个个负面典型案例,播出的案例素材,都是由卧底记者暗访调查收集而来,大量的佐证让黑心商家无处藏身、让假冒伪劣无所遁形。
我们先回顾下,这届晚会都曝光了谁?
食品问题依然没能“缺席”。“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汉书·郦食其传》中书写的警世之语。在食品安全监管越发严厉的今天,仍有不少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将产品偷梁换柱,以次充好,败坏行业名声。
今年的 “3·15”晚会上,被曝光的“主角”之一是不良企业使用槽头肉制做梅菜扣肉预制菜。槽头肉是猪的颈脖肉,因其淋巴较多,一度被视为“垃圾肉”,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商家采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劣质槽头肉去替代五花肉,这种食材在一些厂家不堪入目的加工过程中,令人作呕。
 
与此同时,被曝光的还有标榜“高科技”的高价位某品牌酒,虚假的广告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滋生了消费欺骗,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梅菜扣肉预制菜。
消防隐患问题鸣警钟。今年几起重大火灾事件给人民的财产和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我们敲响警钟,随之而来消防类产品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发生火灾时,防火玻璃、灭火器等消防产品会对控制火情和安全逃生发挥重要作用,而使用质量不过关的伪劣消防产品不但不起保命作用,还会耽误我们的保命时机。
然而,现实中偷工减料的灭火器、不合格的防火玻璃,在抽查检查中躲避层层关卡,流入消费市场,这些原本的“救命神器”却变成“谋财害命”工具,最终给社会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诈骗套路层出不穷。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婚恋介绍网站、借贷金融App,甚至智能AI技术实施诈骗等,骗术话术越来越“高明”,让百姓防不胜防。
​这次被曝光的多家婚恋平台和某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以话术、套路一步步诱导消费者,使之成为杀猪盘的“猎杀”对象,严重损害了行业声誉和客户利益。
此外,还有一线汽车品牌某款车型的传动轴异响情况和主板机灰黑产业链等曝光,这些消费陷阱令无数人踩坑,每一件事都犹如冷风穿过脊背,让人不寒而栗。
实际上,“3·15”晚会的曝光并不是为了博眼球,也不是为了泼冷水,而是实实在在将老百姓身边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将隐忧隐患暴露在阳光之下。
毕竟,只有先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灭火器。

 
“3·15”晚会作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标志性活动,社会影响广泛,甚至有人说该晚会是行业的“包青天”。
能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台晚会凭什么?
它倒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通常在被曝光之后,涉事企业将面临“苦果”。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立即挂牌督办,很快便对涉事企业给予停产停业处罚,责令全面下架召回涉事产品,并对涉及的企业负责人依法进行追责。
如此看来,“3·15”晚会搭建起了群众反馈、舆论监督与市场监管之间的桥梁。在掌握侵害消费者权益真实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曝光将涉事企业拉到聚光灯下,再由相关监管部门跟进处罚,达到了对不法行为的惩戒和警示的效果,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它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对假冒伪劣产品严格打击,肃清市场秩序,央视每年坚持举办“3·15”晚会就释放出信号:我国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产权进行保护。晚会不仅曝光不良企业行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有力的保护,也有助于引导消费者对于自身权益的认识和保护,让消费者敢于发声、敢于维权。
它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3·15”晚会不仅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也推动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在曝光的不良企业行为的影响下,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政策。
从这几个层面看,“3·15”晚会虽然是一种节目形式,但不止于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推动市场有序发展的动能。这种动能回应的是每个人心中对正义的呼声。

“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于2024年3月15日上线试运行

“3·15”晚会就像一面照妖镜,令不法商家瑟瑟发抖,让消费者拍手称快。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样一台晚会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市场主体,亦或是主管部门,都应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启迪智慧,明确下一步市场需要重点规范的领域和方向,还消费者一个安全放心有序的市场环境。
于消费者而言,它就是维权“指南”。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在面对侵权行为时往往因势单力薄、缺乏专业知识等原因不了了之。而“3·15”晚会教会我们的是,保障消费公平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消费者在遭遇侵权违法行为时,可以及时与媒体、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妥善保管相应的证据材料,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让不法商家受到相应的惩罚。
于监管部门而言,它就是“信号灯”。市场监管部门要从“3·15”晚会中抓住民情反馈的“窗口期”,快速跟进有效线索,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有关部门还要从中看到市场的新趋势、新变化,主动加强学习,要刷新观念认识,提升技术水平。比如,应对当下隐蔽性强、侦破难度大的深伪技术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新型手段,才能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治理效果。
于企业而言,它就是“反光镜”。一些不法企业将“3·15”这一天视为“渡劫”,甚至抱以侥幸心理以为通过“公关”就能幸免,也有的企业认为这只是应付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检查,等“风头”过后,很快故态复萌。
事实上,“3·15”更像是一面镜子,是一次规则意识的集体强调,提醒着每一位企业经营者,诚实守信、勇于担责。企业应从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勉励自身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毕竟,产品质量才是生存的王道。
总之,“3·15”晚会的举办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更是对市场秩序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维权意识,倒逼商家提供更多“良心”产品,提升老百姓的消费质量。
“3·15”晚会之后要做的,远不止是曝光惩戒,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平平安安消费、放心无忧消费。我们期待,天天都是“3·15”。

 

编辑:张瑜  审核:惟明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