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追风者》为吉安上分,你被这段台词燃到了吗?
近几天
有一部电视剧频繁登上热搜
那就是王一博、王阳、李沁
主演的电视剧《追风者》
剧中,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
是一位从江西吉安来的沪漂
@吉安人,你被这段台词燃到了吗?
今天
一起走进魏若来的家乡
革命老区江西吉安
看红色历史、万物众生和城市烟火!
悠悠庐陵,千载历史。每当我们走进白鹭洲书院,站立在云章阁旁,风月楼上,眺望北去的赣江,难免心潮澎湃,思接千载,是谁缔造了庐陵,又是谁铸就了庐陵文化的辉煌?来吉安,来庐陵游学有什么可看可玩可学的?游学庐陵价值何在?要回答好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首庐陵的过往历史。
庐陵
一个值得玩味的古老名字
吉安古称庐陵,素有“金庐陵”之美称。来到庐陵,我们首先要问是:庐陵从何而来,是谁取的这个名字,又是谁让“庐陵”名声大振?据《尚书·禹贡》载,吉安乃“荆、扬二州之域,天文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东汉兴平初,分豫章立庐陵郡”。“庐陵”这个地名的出现最早还是伴随着一个伟大的帝王、伟大的王朝而诞生的,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打败了东方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管辖。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庐陵从县升格为郡。
秦始皇治理下的大秦帝国为什么把这一方水土命名为“庐陵”,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只有从文字中加以揣摩。“庐”的繁体字为“廬”,《说文解字》释为:从广,盧聲,为形声字 ,“广”为形旁,“盧”为声旁,本义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也有简陋的居室、为守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等之义。“陵”大也,从夌声,《说文解字》释陵为高山,本意为“攀越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墓,有“专用的升天通道”之意,“庐”与“陵”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将简陋的房子建在大土山之上。中国文字意蕴丰富,每取一个名字都要深思熟虑,大费周折,正如我们今天为新生儿,为一条大街,为一个门店取名,往往需要查字典,找典故。因而“庐陵”这一名称绝不是信手拈来,随便取的,而是大有讲究的。也许在始皇大帝看来,那个时候的吉安虽说是蛮荒之地,但也是大秦帝国历经征战、开疆拓土得来的,况且这一方土地丘陵纵横,水土肥美,适宜种植农作物,尽管远离国都,却可以作为始皇大帝百年之后的“通天大道”。如此看来,“庐陵”这个名字意蕴深刻,不亦伟哉。只不过,大秦帝国没有实现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的目标,却让“庐陵”这个名字流传了两千多年。
如果说“庐陵”的得名来自于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国。那么让“庐陵”从一个地域性的名称走向全国的,则是源于另一个伟大的王朝,伟大的人物,这个伟大的王朝就是立训不杀文官、文人过得相对滋润的大宋王朝,这个伟大的人物就是来自庐陵的北宋诗文革新领袖欧阳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6),“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韩琦等相继被罢官,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上书为之辩解,被贬为滁州知州。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率领一班宾朋来到了滁州西南的山林中,“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待到夕阳下山,人影散乱,欧阳修又率领一班宾朋回家,写下了那句让庐陵如雷贯耳的千古名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争相流传,一时洛阳纸贵。《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火了,成为了传颂千古的散文名篇,伴随《醉翁亭记》而火的,还有他的家乡“庐陵”。而庐陵后人,包括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等,也以“庐陵人”为荣,尤其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至死也以“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的悲愤,维护着庐陵人的尊严和荣耀。
庐陵
一片高山仰止的人文厚土
行走在庐陵大地,穿梭于庐陵的古村落、古书院、古驿道、古城墙,我们能够感受到庐陵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厚重。这里有“改写江南文明史”的青铜文化,有“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有“文武合一、耕读合一”的古村落文化,有“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古书院文化,还有以吉安灯彩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然而,对于游学者来说,庐陵最能励志、最令人称道是这里的书院文化,以及由之而产生的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忠臣义士和诤臣廉吏。
“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古庐陵 “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致“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文风盛于江右”。宋代以来,庐陵各地官学兴盛,私塾林立。根据有关统计,自唐至清代,吉安地区先后创建的书院学馆,有文献记载的共269所,是江西的四分之一。明朝时期,全江西约有书院1000所,吉安就有170多所,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以上。而欧母画荻教子、陶母“教子惜阴”的故事更是庐陵人崇文重教的真实写照,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学子发奋读书的励志教材。这种浓厚的“耕读”氛围,使得庐陵成为崇文重教的“江南望郡”,成就了庐陵文化的辉煌。“三千进士冠华夏”“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传颂至今。而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的一甲前三,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前七名都是吉安府人,在中国科举史上更是空前绝后,庐陵也因此成为“进士之乡”“状元之乡”。这是庐陵人崇文重教而结出的硕果,由此而带来的则是这块书声琅琅的教育高地,涌现了一大批名人贤臣。尤其是宋明两代,遍布庐陵大地的书院学舍哺育出了欧阳修、杨士奇、周必大等名相22名,六部尚书、都御史、布政使等高官145名。明朝永乐年间朝廷中的翰林大多来自吉安,掌握着著书立说的话语权。
然而,庐陵先贤读书并“不独以文章取科名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第一义”。如果要在“义”与“利”、“名”与“气”之间作出抉择,他们更愿意选择“义”和“气”,而不肯屈从“名”和“利”。在“敦教化、明节义”的办学理念下,庐陵历史上诞生了一大批立志报国、崇尚气节、犯颜直谏、百折不挠的忠节义士,以致诤臣无数,义士如山,清官廉官不绝。如“直言弊政,三起三落”的欧阳修,“宁作赵氏鬼,不作他邦臣”的杨邦乂,“守廉持正、两袖清风”的杨万里,“不惧权贵,诤言直表”的周必大,“乞斩秦桧、脖子最硬”的胡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文天祥,成为庐陵人引以为傲的“五忠一节”。一代又一代的庐陵人总是以“五忠一节”为标杆,以坚守“义”“气”为底线,抒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正气之歌,鼓舞着庐陵后人舍身忘死,保家卫国,成就了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可以说,在古庐陵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奸大恶之士,没有一个叛国谋逆之臣。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者以英勇无畏之身续写着正气之歌,以一腔热血诠释着庐陵人的崇高气节和浩然正气。一大批老红军老战士,147位吉安籍开国将军,5万多位为国捐躯的井冈儿女,坚定理想,艰苦奋斗,浴血奋战,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锻造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成了革命时代的弄潮儿和“追风者”。他们无一不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无一不是铁骨铮铮的勇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果要评选“中华正气之乡”,那一定就是庐陵。
庐陵
一方精于创新创造的奇异山水
当我们来到吉安,就会发现在不少古村落、古书院、古祠堂都会有一个非常显眼的“魁”字。古庐陵人为什么会钟情于这个“魁”,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辞典了解到,“魁”本义指一种头大柄长的大勺,由于天上的北斗星像古代的斗,所以“魁”又专指北斗星头,引申有为首、领头的意思,又引申为第一、第一名。由于明清时期的五经取士,每经取得第一名就叫魁首,因而“魁星”又被人们尊崇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下,庐陵人对“魁”情有独钟,形成了独特“魁”文化。
在“魁”文化的浸染下,庐陵人在交流碰撞中捕捉灵感,创造科技文化财富,在各行各业中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加之庐陵处于赣江中游,母亲河赣江纵贯南北,连接江浙和闽粤,成为贯穿“吴头楚尾”的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资金流、信息流、人员流在古庐陵交流汇合,让庐陵人视野格外开阔、思维非常活跃,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使得古庐陵成为了一方精于创造、勇于创新的奇山异水。第一个钟表--晷漏计时器,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第一部分省地图集,第一台机械耕地农具--人力耕地机,第一个原木材积表龙泉码……,都是由庐陵人发明或完成的,有些发明创造甚至比西方早两三百年。
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也使得这方水土孕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从这里创造出来的产品也器走天下,与众不同。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发掘,震惊全世界,成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其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大、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世所罕见。宋代吉州窑享誉全国,木叶贴花瓷被奉为绝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凤首瓷被视为世界级珍品,日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吉州窑瓷器也被当作国宝。这些庐陵先贤的科技发明和文化创造代表了我国古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在中国科技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推动了国家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当前,我国面临美国和西方国家前所未有的科技打压,芯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被“卡脖子”。庐陵先人“魁”字当头,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人生和治学态度,不正是我们冲破科技封锁,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剂良方吗?
庐陵
一幅诗与远方完美融合的壮丽画卷
多水多田的庐陵,自古以来就有“江南粮仓”之誉。母亲河赣江纵贯南北,连接江浙和闽粤,成为贯穿“吴头楚尾”的黄金水道。丰沛的雨量,发达的水系,赐予了庐陵万顷粮田,千重稻浪。新干战国粮仓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二千多年前的庐陵就是一片吉田沃土。而宋明以来,庐陵人才辈出、诗书传家的人文盛况,则让富庶的庐陵更加充满诗意,释出灵性。
庐陵的山水秀美如画。这里有遂川江、蜀水、禾水、乌江、孤江等五条较大支流汇聚赣江。有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的“天下第一山”“天然氧吧”井冈山,有“江西第一峰”“云中草原”之称的武功山,有“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的“中国福山”羊狮慕,有被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誉为“山川第一江西景”的青原山,有列为“第十七法乐洞天”、“第八郁木福地”的玉笥山,有全球十大最美梯田的遂川桃源梯田,有“一船载入梦,一河越千年”的后河·梦回庐陵景区,有“千里赣江第一岛”蜀口洲生态岛。古老的庐陵城也被螺子山、瑞华山、真君山、天华山和神冈山拱卫环绕。可以说这里山水交融,纵横交错,宛如一幅千里江山图,值得每一个来这里游学的人细细把玩,用心欣赏。
庐陵的山水如梦如诗。历来的旅行家和文人墨客都把庐陵描绘得诗意盎然,令人向往。宋代文坛宗师欧阳修用“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的诗句表达了对家乡庐陵的赞美。宋代大文豪苏轼路过庐陵时,赞叹“此地风光半苏州”。理学大师朱熹在《游玉笥飞仙石》诗中以“巨灵劈破三千丈,西竺飞来第二峰”来描绘玉笥山的风景。大诗人黄庭坚登临快阁,留下了“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千古诗句。“钟鱼闲日月,竹树老风烟。一径溪声满,四山天影圆”,青原山在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眼里充满诗意和禅意。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游历羊狮慕留下憾世诗篇:“笔锋插霄汉,云气蘸锋芒”,以此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明代中期台阁大臣、诗坛领袖李东阳有诗描绘吉安城:“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安城。”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武功山》中以“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来赞叹武功山的壮丽景观。毛泽东同志在《念奴娇·井冈山》中以“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描写井冈山的雄奇。郭沫若在《宿吉安》中以“面对白鹭洲,葱笼草木稠”表达对白鹭洲的印象。而鹭洲文澜、螺峰霞照、南塔龙游、神冈帆影、金井泉香、东城桃锦、青原晴瀑、华岭溪声等“庐陵八景”,无一不展现出古庐陵的繁花似锦。
庐陵的山川胜景和人文盛况,让庐陵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比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名胜遍布,处处皆景,文化遗存丰富,其中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省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15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22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个);入选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的行政村有128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82个)。有古建筑684处,石刻和古寺庙10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5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江西省革命文物名录共806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13项,省级81项;有国家级民间文艺之乡6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项。依托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吉安市各地积极创建各类旅游品牌,目前全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7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9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吉安井冈山红色影视拍摄景地被中广联授予为“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闪闪的红星》《井冈山》《井冈山儿女》《红色摇篮》等电影、电视连续剧纷纷在这里取景拍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人的游学精神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他的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成为现代人的游学始源。庐陵人继承孔子的游学精神,在游历中学习,在学习中游历,在庐陵大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庐陵”是一个意蕴深刻、古已有名的名字,足以让人们去解构和探奇;庐陵人坚守的“气节”屹立于中华民族之巅,足以让世人赞叹不已;庐陵的山水名胜是一幅无比绚丽的山水画,足以让人们流连忘返;庐陵大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无处不是课堂,时刻可以受到启迪,到处是寓学于游的行走的课堂,足以让人们去学习和感悟。
编辑:吴梦婷 审核:欧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