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的那些事儿
庾旭娟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我们在医院接受检查或治疗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醒目的“当心电离辐射”的标志,这些标志有什么意义呢?设置电离辐射的警示标志是辐射防护的重要举措之一,目的是让公众与辐射源保持距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接下来就让我们聊一聊辐射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辐射呢?任何物质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它就会以波或粒子的形式把能量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出去,我们称之为辐射,当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使电子射出,则称为电离。因此,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辐射,例如太阳光、饮用水、食物等,包括我们自身也能产生辐射。辐射有很多种,根据物质辐射出的能量大小和产生的效应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类:能量非常低,不能使物质产生电离的叫非电离辐射,例如手机、电脑、Wi-Fi、微波炉、通讯基站、高压线、变电站等,非电离辐射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能量较高,能够引起物质电离的叫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是指大自然天然存在的辐射源,例如宇宙射线、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等,而人工辐射来自工业、医疗、核技术应用等领域产生的辐射。国际上采用毫西弗(mSv)度量辐射剂量,每个人每年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天然辐射剂量平均约为2.4mSv,不同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下的居民所受到的辐射水平略有差异,但总体剂量微小,不需要特别防护,我们称之为本底辐射。
辐射有危害吗?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分子或原子层面的稳定,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高能量粒子可以破坏分子的化学键,从而使分子性质发生改变,产生可以被观察到的人体组织器官受损害的反应,即辐射生物效应,不同组织器官产生的生物效应的总和称为有效剂量。电离辐射在人体中可以产生两种生物效应:一种叫确定性效应,它的发生存在剂量域值,当剂量不超过阈值,那么确定性效应就不会发生,若剂量超过阈值,那确定性效应就会发生,且剂量越大,严重程度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剂量限值,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出现;另一种是随机效应,比如致癌效应、遗传效应等,是具有一定潜伏期的慢性效应,在一定的照射条件下,效应出现的概率是随机的,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即无论多小的剂量,都有可能诱发随机效应,且严重程度和剂量没有关系,无论剂量多大,严重程度都一样,但剂量越大,发生随机效应的概率就越高,我们只能通过防护尽量降低发生的概率。
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受到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以提高到5mSv,而放射工作人员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为20mSv,其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在限值内的辐射剂量均属于安全范围内,一般不存在健康风险,但不同人群、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例如,胎儿和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更容易被辐射损伤,成人造血细胞、生殖细胞、甲状腺、乳腺等对辐射敏感,因此,除了做好敏感部位的防护外,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电离辐射。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辐射防护呢?医疗辐射是日常接触到最为常见的人工辐射,因此医疗辐射是辐射防护的重点。医疗辐射主要来源于大型医疗设备,包括放射诊断设备、放射治疗设备及核医学设备。本底辐射水平以下的诊疗,例如X线、透视、骨密度测定等,辐射量极低,安全性良好;本底辐射水平以上的诊疗项目,比如CT、造影、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在严格遵守检查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除外因挽救生命而实施照射的放射治疗,其他检查受到照射的剂量远远低于确定性损伤的水平。不同类型和剂量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的危害,我们需要在诊疗过程中严格遵循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一是时间防护,尽量减少在电离辐射场所中逗留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检查;二是距离防护,即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尽量不让家属陪同;三是屏蔽防护,检查室和治疗室的墙壁和玻璃都采用特制的符合防护要求厚度的防护材料制成,以保证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在诊疗过程中应穿戴好防护用具,例如防护帽、防护眼镜、铅胶围领、铅衣、铅三角、铅手套等,以保护照射区域以外的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状腺等敏感区域。电离辐射对胎儿造成的影响因不同妊娠阶段、辐射剂量和照射时间等因素而异,可能会导致流产、畸形、基因突变等发生,因此,在进行检查或治疗前,一定要告诉医生是否怀孕或可能怀孕,以便提前做好防护或首选没有辐射的项目,例如超声和核磁共振等检查。
目前,医学诊疗项目的辐射剂量都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辐射,权衡诊疗的必要性和风险,做出科学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