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中国候选名单,江西一地位居榜首!凭啥?

2024-04-09 10:34 阅读
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人民日报

重磅好消息!

4月3日

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公布

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婺源石堨入选

图源: 中国水利报社

 

 

关于公布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国候选工程名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经专家评审和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团研究批准,徽州堨坝-婺源石堨等四项工程入选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现将名单公布如下:
 

1. 徽州堨坝-婺源石堨

申报单位: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上饶市婺源县人民政府

2. 吐鲁番坎儿井

申报单位: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3. 汉阴凤堰梯田

申报单位:汉阴县人民政府

4. 秀山巨丰堰

申报单位: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走向世界的珍奇瑰宝

——婺源石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侧记

(人民日报)

近日,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公布了入选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其中婺源石堨位居榜首。婺源石堨凭什么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一域的闪亮名片?这离不开婺源当地对石堨资源的挖掘、弘扬和利用。婺源以申报石堨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切入点,立体化思维谋篇布局,推动婺源石堨从乡野走向世界。

守正 文脉

4月,人文荟萃、山川秀美的婺源思口延村,百花盛开、溪水长流。溪上的鸿庙堨上,成为不少游客踏青赏玩的“诗与远方”。

鸿庙堨是婺源众多石堨的一撷。何为石堨?这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称堨,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以进行灌溉或者提供水源。

在江西省水利厅水文化专家的指导和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的助力下,顺着婺源水系伸展的“藤蔓”,查阅古书,访村走巷,拜山问水,沿途索骥,婺源县水利局局长俞晓霞介绍,截止2023年底,精准摸排到,婺源县石堨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者,共计2052座。

数量之多背后,激荡的是尘封已久的古老往事,腾扬的是海晏河清的盛世文脉。婺源石堨的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勤劳智慧的婺源人民就地取材兴建石堨,垒石截流,壅水缓势,灌溉良田,养民生息。时间钟摆到唐宋元时,婺源的安稳吸引大批北方士族迁入,婺源石堨得到广泛开发。到明清后,婺源石堨进入兴盛时期。当时,外来居民对婺源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地进行拓荒开垦,因此形成低山板块梯田和部分高山坡地梯田,并在水道修建了许多石堨,拦截雨水,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石堨抬高水位,将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竹笕、沟渠引入梯田。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石堨扬起时代新韵。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保障水源工程安全,婺源县在前人基础上大力兴修石堨工程,不仅用以保障农田灌溉和村庄生活用水,而且用以水力机械乃至水轮发电机供水,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 共时弘扬

一场春雨过后,位于婺源江湾镇的汪口古村愈发玲珑。村口的的乐安河,碧水汪汪,那座成曲尺状设计的平度堨上水流成瀑,喃喃述说着“田润粮丰、旱涝保收”的传奇故事。

平度堨呈南北向布置,南边是雍水溢流坝(曲尺长腿),顶长120米,最大堰高3米,顶宽2米、底宽15米;北堨头向河流上前折成九十度,长35米。堰体由当地工匠因陋就简,就地取用当地盛产的毛石、鹅卵石干砌(砂砾填缝)而成。这种看似简单的建造却蕴含着极大的科技含量,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既能平缓水势,又便于通舟、放木,既成功地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又为村庄周边的农田带来灌溉之利。

平度堨是婺源最富盛名的石堨,也是最能展示婺源石堨垒石技艺的绝代风华和精工绝技的艺术价值。

在设计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蓄水期阻拦泥沙,冬修期掏沙补田,一则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则能减少山区上游水土流失。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长短不一的块石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嵌入的块石、片石、砾石和沙子能够有效传递水压,保证了石堨历经千百年的冲刷,仍然保存较好的强度并与自然融合。

在建设规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这些卓越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哲学内涵,是婺源山民在长期农业生活中积累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它根植在过去、彰显于现在、也提示着未来,应该让其有着跨越时代的共时性弘扬。婺源的举措之一是建造文化展馆。

“文化展馆是以直观的、感性的、具象的形式体现水利文化遗存的精神气质,其传播度和认可度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以石堨文化基因为基础,建造了一座石堨文化展示馆,融合古老与时尚的元素,粘连传统与现代技艺,借助文字、图像、音频和沙盘等丰富手段,将婺源石堨的前世今生,在静谧的时空展示中让文脉的守正传承与创新传播相得益彰,体现文化的共时性变化,为人们带来愈发丰富的文化体验与坚定的文化归属。”江西省水利厅办公室一级调研员,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占任生如是说。

竞逐 融合发展

“一座石堨,有风景有内涵”,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胡飞,在婺源清华遇见罗云石堨后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我是来看油菜花的,在溪边小憩时,看见溪流之上层层垒石,看介绍,了解到这是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当前正在申遗,心中燃升起敬畏感。婺源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都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下次我要带着朋友过来。”

游客带游客,一方石堨,让不少人爱上婺源、寻找婺源,探寻之旅也催生出婺源以石堨丰富全域旅游的新机遇。千百年前,石堨与水在婺源相遇,成就了婺源石堨的传奇。千百年后,石堨走上世界舞台,让诗意婺源在竞逐美丽乡村绿色崛起的先行者道路上的底气更充足。

石堨是承载婺源特色的载体之一,也是婺源“全域皆景、村村是景、村景相融”的具体县情之一。

全域皆景,加上丰润的水韵形态,形成婺源美美与共的空间形态。作为延续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石堨自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水脉兴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中做好特色、走在前列。作为水利部门,我们正以石堨申遗契机为发展全域旅游贡献力量。”余晓霞说。

婺源,正在因地制宜打造石堨文化标识,依靠文化基因的再现实现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巧妙将丰富的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融入县域全面发展。

 

编辑:李坚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