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燃” 电动自行车“顽疾”如何破解?
中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全国保有量已达3.5亿辆。相较于飞速发展的电动车产业,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数量也在连年增长,令人不安!
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多发的火灾事故上升态势,再次敲响了电动自行车安全的警钟。
电动自行车事故为何杜而不绝?哪些安全隐患值得警醒?火灾频发 “顽疾”又该如何整治?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你一同关注!
电动自行车因何频频“惹火烧身”?
电池质量参差不齐
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3年接报的2.1万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中,电池单体故障等问题是导致电动车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2年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及电动自行车电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数据显示,不合格率为22%。
电动自行车电池为何故障频发?部分劣质锂电池流入电动自行车市场,从源头端带来安全隐患。
总台《财经调查》记者在一线走访中发现,当前锂电池回收渠道里,一些资质不全的小作坊、小工厂进入到这个市场,他们擅自回收拆解旧的锂电池,并进行粗加工牟利。从这里出发,被翻新的“三无”锂电池,源源不断流入终端市场,给社会公共安全埋下了极大隐患。
非法改装问题突出
改时速、改功率、改电压……在一些地方的销售门店,电动自行车改装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整车重量不得超过55公斤,蓄电池电压不超过48伏。
但是,不少人认为新国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外卖、快递、代驾、小商贩、发烧友等高频用户。于是,纷纷进行改装。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有超过1000万以电动自行车为运营工具的骑手,一些人为了多跑快跑,往往会配置至少一块备用电池,其中大部分都是改装电池。此外,为了匹配改装电池,往往还会对车辆结构、尺寸、线路进行改装。
违规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也许速度更快、跑得更远,殊不知却可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业内人士表示,将原配电池更换为大容量电池,可能导致电池功率、重量等技术参数与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车速控制器、电动机等主要零部件的参数不匹配,使充电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短路或热失控等问题,引发火灾。
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
居民住宅是电动自行车火灾高发场所。根据应急管理部2021年发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高层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场所,都禁止电动自行车停放或充电等行为。
那为什么车主们执意要“推车入户”?又为何要入户充电?
其实,“禁车上楼”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很多车主仍存侥幸心理,不少小区物业也不具备全天候监管能力,使得“上楼”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充电难、充电贵”是诱发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重要原因。
在天津某老旧小区,记者看到,居民将电动自行车随意摆放在楼道内,或是推入电梯的情况较为普遍。有居民虽然将车停在了楼外,但为图方便,仍将电池拆卸后带回家充电。
飞线充电触目惊心
近年来发生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在充电时段。在多地小区,将家用插座与便携式充电器用电缆连接、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飞线”现象也屡禁不绝。
南宁某小区居民用飞线给电动自行车充电
飞线充电很容易因为过充、受潮短路引发火灾,也有可能因为充电线过长,电阻增大,从而在大功率充电时引发火灾,严重时火甚至会顺着电线蔓延到居民家里。
“火患”如何治?
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督管理
推动建立电动自行车产品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进电动自行车赋码溯源管理,汇集产品认证、生产、销售、登记至回收等全流程信息,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
完善立法
为从源头防范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已制定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地方技术标准。
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出台。2022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已经完成了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目前正处于审查阶段。按照项目计划,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今年发布。
要“堵”,更要“疏”
“堵”是权宜之计,“疏”才是根本之策。一些车主反映,因缺乏车棚和充电设施,电动自行车进居民楼充电多为无奈之举。因此,一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小区的做法,安装“梯控”系统,采取“人防+物防+技防”联合措施防止电动车进梯入户;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切实行动起来,动脑子下力气,给电动自行车提供车棚,努力建设公共充电设施,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电动自行车一旦起火
可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
造成极大损失
安全使用指南
↓↓↓
编辑:吴梦婷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