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当是读书日
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读书节”“读书会”“云端分享会”等活动,让书香如同潺潺溪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为读书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不是说只有这一天才是读书的日子,而是用这样富有仪式感的时刻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应该远离书籍。
书犹如一扇精致的窗户,轻轻推开,便能看见动人的风景。它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拓宽视野和想象的边界,更让我们的胸襟宽阔如海。品读一本好书,宛如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倾听其智慧之语,感受其深邃之思。
时代的发展呼唤终身读书。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新知识飞速增长和迭代;这也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各类信息纷繁复杂。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书写能力有退化倾向,并常常词不达意。在分析“词穷”现象产生的原因时,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赫然排在首位。
此外,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大数据”“算法”等,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和精准,却也陷入知识面被压缩、缺乏独立思考等怪圈。从“提笔忘字”到“信息茧房”再到“词穷”,这提醒我们,通过读书获取更加丰富且系统的知识,从而提升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观察社会读书现状时也会发现,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不少人少读书、不读书的借口。其实,不管是出于工作繁忙、生活琐事多,或是其他原因,与书疏离并渐行渐远,实际上还是因为我们缺乏将读书视作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毛泽东晚年时视力减退,但好读书的精神丝毫未减,读书的渴望仍然非常强烈。他曾说,“要让读书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更应发扬好读书的这种“挤”劲、“钻”劲,让读书升华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生活。
坚持读书助力良好习惯的养成,益于终身成长。“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坚持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润物细无声”之效。人们喜欢把读书比作爬山,当人行至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一些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直至山巅,才能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体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将读书培养成生活习惯,深植于日常。翻开《论语》,可感悟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乐观主义精神;沉浸在《苏东坡传》中,可知风雨扑面,才是命运的常态;细览《乡土中国》,可感悟到立足乡土知来处的浓浓情怀……阅读体验,丰盈了内心世界,也利于深刻地理解世事变迁。如此,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如同草木生长,日渐茁壮。
涵养文明风尚,也需倡导终身读书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共建书香社会,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作家梁衡说:“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读书日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这天该读书了,更在于提醒我们要以这一天为起点,将读书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习惯,让书香温暖每一个日夜。与书为伴,让读书不止于“4·23”。
□ 张衍 黄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