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助推文旅发展,要把“流量”变“留量”
5月7日,8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播出,第1集直播收视率达1.9578%,登顶同一时段收视第一名。电视剧播出后,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引起关注与讨论热潮。在社交平台上,“我的阿勒泰太治愈了,今年一定要踏上这片雪都”“看着看着就打开了订票软件”等留言不断。去哪儿提供的数据显示,自5月5日以来,阿勒泰地区在全平台搜索热度上涨超1倍,酒店预订量与五一高峰时拉平。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著名作家李娟2010年出版的同名散文集,电视剧讲述了在阿勒泰开小卖部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家,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相处过程中的故事。主要故事来源于广袤的富蕴县,包含了戈壁、草原、河流等自然风貌,展现了富蕴县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的友谊。
随着剧集的播出,这些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风景,如今以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阿勒泰有着“雪山”“金山银水”等称号,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喀纳斯湖、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5A级景区,以及10多个4A级景区……播出所带来的流量也让阿勒泰地区迎来了“泼天的富贵”,近一周新疆咨询热度较平时增长了15%-20%左右就是明证。
“影视带货”现象由来已久,不仅成为一种文旅融合的趋势,也丰富影视与旅游不同产业间的互相需求和互动关系。之前,电影《你好,李焕英》播出后带动了襄阳的工业旅游,成为网红打卡地;而爆款剧《繁花》的热映,同样带红了原著《繁花》,一系列剧中“原型”地点热度飞速上涨……
人们因一部影视剧爱上一座城市,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追寻,是影视剧和城市人文气质、景区特色所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而已。影视作品的受众范围广泛,人们浸润在情节的铺展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文化上的黏性,阿勒泰以及新疆的旅游线路火热无疑见证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影视剧自然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等资源与社会公众产生勾连的桥梁。在“影视带货”已成常态化的当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影视剧的更新很快,人们的注意力也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原本心目中的“圣地”也会黯然失色,归于平静和平淡。
让“影视带货”保持热度和鲜度,需要延续影视IP的长尾效应,而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动“走红”变“长红”更需要放在更为广阔的时间维度去思考。有关部门对待火热的“影视带货”需要进行冷思考,不能因一时的“繁花”而迷离了双眼,更不能应盲目而错失良好的机遇。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不难发现,成功的案例背后都不是部门在“单打独斗”,要让“跟着影视去旅游和消费”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气质,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营销方面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在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倾斜,为影视旅游产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保障,保持旅游地景区的良好的口碑。同时,着重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打磨上着笔,去开发出有影视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过多个维度的拓展激发大家的情感共鸣。
影视作品有较短的由热而冷的生命周期,这是一种理性和客观。然而,“影视+文旅”是条产业融合的新赛道,是影视和城市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全”,期待各地能够正视这样的文化现象,持续给“影视+文旅”注入活力和动力,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精神塑造!
(樊树林)
编辑:徐楫越
校对:熊细娇
审核: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