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遗珍 何以吉安(图)

2024-05-17 10:00 阅读
井冈山报

  全新升级后的展厅陈列。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吉安作为江西主会场,举行了系列精彩活动,吸引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感受庐陵文化的厚重与鲜活。那么,在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使命中,吉安市博物馆又是如何承担着她的角色?5月16日,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吉安市博物馆,循着历史的脉动,感受数千年时光的荣耀与辉煌,走进一段与历史对话的曼妙之旅。

  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文物瑰宝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一座城市的亘古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也是摸得着的文明根与脉。

  来到吉安市博物馆临展厅,记者看到已有不少游客在展厅内驻足观看,大家凝心聚神,认真欣赏着面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珍宝文物,虽饱经风霜,但依旧承载着千年文化庐陵的荣光。

  千年庐陵文化,百年红色血脉。“为讲好文物故事,赓续历史文脉,让文物绽放时代光彩,我们汇聚了全市各博物馆文物珍品,立足庐陵大地,诉说‘何以吉安’的精彩故事。”吉安市博物馆副馆长刘菊萍告诉记者,“厚土遗珍——吉安市文物珍宝展”甄选的文物基本都是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展厅分为汇通南北、器走天下、文章节义、红色摇篮四个单元陈列,充分展示了吉安从古至今厚重的历史文化。

  来自安福县博物馆的汉代四神博局铜镜,静静地诉说着天人合一的夙愿。中国古代铜镜作为照容用具,其吉祥文化十分浓厚。汉代铜镜多以铭文与外天圆、内地方的格局铸成,镜背往往装饰祥瑞植物和瑞禽,由此组合成一幅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人文画卷。

  新干县博物馆带来了宋吉州窑釉下彩绘缠枝花卉开光鹿纹罐,生动地刻画出小鹿腾空跃起的瞬间动态,活泼可爱,灵动传神。图案章法匀称和谐,自然完美,给人以清爽轻巧的感觉。宋代的跃鹿纹是吉州窑富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物,被视为“仁兽”,寓意太平无事;“鹿”与“禄”谐音,故又作福禄的象征,反映人们追求富贵吉祥,憧憬美满幸福的美好愿望。

  “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永丰县博物馆选送的《泷冈阡表》拓片,是一代文宗欧阳修为纪悼父母撰写的一篇祭文。欧阳修知青州时请人将其亲自撰文手书的《泷冈阡表》刻于青石上,并送回故里永丰沙溪,是叙述家世、缅怀父母恩德之作;是欧阳修宽简治政、严谨治学、仁爱处世的智慧体现,饱含了欧公刚正情性与仁孝品格,反映了欧公的书法艺术风格,是欧阳修传世最大的墨迹。“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泷冈阡表》彰显了以欧阳修等为代表的庐陵先贤“文章节义”的家国情怀。

  来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藏品——毛泽东在井冈山茅坪八角楼使用的油灯,入选江西省文物瑰宝。这盏油灯由南方常见的竹筒制成,上置凹形铁灯盏,内置一根灯芯,是湘赣边山区常见的老式油灯。1928年,毛泽东住在茅坪八角楼时,在这盏油灯下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著作,成为指引中国革命前进方向的航灯,见证了毛泽东与井冈山斗争历史联系紧密,是井冈山之魂的体现。八角楼的灯光,穿越历史的迷雾,烛照着一代代人走好新的革命征程。……一件件珍藏的文物背后,都是一段深厚的历史。它们见证了吉安的起源与发展、辉煌与落寞,静默数千年,带着数不尽的神秘感呈现在世人面前。

  眼波在文物间深情流转,一段段历史仿若眼前,穿越时空,让浮躁的心灵逐渐沉淀下来,去往更高的精神领地。

  一面面博古通今的知识墙

  记者在吉安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发现展厅内的布置有很大改变。“我们对一楼吉安简史和青铜王国两个展厅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对展品进行挑选,对版面内容进行研究整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吉安市博物馆馆长刘黎霞在采访中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市民尤其是学生群体进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全馆业务人员历时3个多月,对一楼“吉安简史”“青铜王国”两个展厅重新布置,展品更充实了,版面内容更丰富了。

  记者缓缓地走在“商代云雷纹青铜铙”文物玻璃柜前,小声地念出了一声“泰和县桑园村发现”几个字,一旁的馆长刘黎霞听见后,介绍说:“可别小看了这一行字,意义十分重大,证明这件商代的文物出自吉安大地,也和新干大洋洲商墓呈现的青铜文明相互映衬。这八个字,背后耗费了文博人数不尽的心血,为了寻找这件文物的出处和来源,我们需要查询很多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来填补这一空白。”

  如馆藏文物中有东山寺出土的唐代瓦当等建筑构建,为了考证东山寺的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不仅知晓东山寺的遗址所在处,还了解到有关这个寺庙背后的一些文化信息,东山寺历史悠久,是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受戒处,后主持寺庙多年。还有雪山寺的由来,也经历了多方求证,才有了现在的展示内容。

  记者发现,升级后的展厅,很多文物的标牌上都注明了来源和出处,版面信息丰富,遗址遗存介绍图文并茂,通过文物加版面,立体呈现了吉安历史脉络。

  “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基础就是研究,作为文博人,沉下心做研究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但是也非常充实。”刘黎霞表示。

  此外,记者在一楼展厅还发现,投影仪在地面投射了吉安各个时期的建制时间,脚步所至,便能感知一段历史沿革的变化。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参观者只需要动动手指,文物背后的信息故事便全都了然于心。“技术越来越先进,对我们文博人的要求也更高,只有不断提升研究水平,提供更精准、丰富的知识,才能不辜负大家来博物馆的真心。”刘黎霞坦言。

  一面面知识墙,仿若一枚枚钥匙,打开了知识库的密室,让参观者享受获取知识的充实与快乐,并心生敬畏。

  一堂堂生动有趣的体验课

  “文物和展板兼具着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使命,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刘黎霞表示,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更直接有效地承担着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知识的课堂与动手体验中,真实地感知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我们便安排了几堂有趣的课,如‘文天祥小故事+雕版体验’,通过讲解文天祥小故事,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在亲手体验古人的雕版印刷术的过程中,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吉州窑小课堂+剪窗花体验’,了解吉州窑的陶瓷品类和工艺手法,通过亲手制作剪纸窗花,了解这项非遗艺术。”市博物馆社教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每次这类活动一经发布,预约者基本饱和,孩子的积极性特别高。“上体验课的时候,学生们都特别开心,他们将拓印、剪纸作品带回家,都是非常自豪的。”另外,“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当天还有古琴音乐课堂,让大家了解古琴音乐艺术,陶冶情操,感受深远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据悉,为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吉安市博物馆打造了一套科学且生动的博物馆社教服务品牌,推出“三点半博物馆”课后服务体系。其中开发的雕版印刷课程获评“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今年以来,白鹭洲中学、凤凰小学等校学生先后参与了“三点半博物馆”社教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走进博物馆,穿越时空,亲近一座文化城堡,避开了车马喧嚣,在纯净、庄重的历史镜面,瞥见过去,照亮内心的自己,更好地走向未来。(全媒体记者周玉莲)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