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铅山岁月:静谧中的坚毅与激昂

2024-05-28 18:35 阅读
江西铅山微讯

5月28日

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诞辰884周年纪念日

他的词作如同春日的暖阳

照耀着千年的文脉

激励着后世追寻诗词之美

探索生命的广阔

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

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晋 摄

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

铅山

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

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

承载了他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深沉的思考

在这里

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也留下了无数令人称颂的佳作

让我们一起循着稼轩的脚步

漫步铅山岁月

词韵轻扬间

探寻他深邃的内心世界

↓↓↓

 
初遇铅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那年,辛弃疾因朝廷的排挤和诬陷,被迫离开繁华的京城,踏上了前往铅山的路途。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开始。然而,当他踏入铅山的那一刻,心中的疲惫与无奈仿佛被这片静谧的土地所消融。

铅山地处武夷山脉北麓,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年)置县。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稼轩乡原名“八都乡”,因辛弃疾晚年居住于此,上世纪 80 年代改为现名。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远离了朝堂的喧嚣与纷争,只有宁静的田园和淳朴的民风。辛弃疾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庄园——“稼轩”,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辛弃疾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更多地描绘自然之美和田园风光。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夜景图,展现了辛弃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除了描绘自然之美外,辛弃疾还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家国天下的关注与忧虑。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首词抒发了辛弃疾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与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那段时光,辛弃疾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与当地的百姓和睦相处,体验着淳朴的民风与真挚的友情。他的诗词也因此而更加真挚感人,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瓢泉岁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在铅山的生活,辛弃疾不仅享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还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瓢泉。瓢泉是一处位于铅山脚下的清泉,在铅山瓢泉旁,辛弃疾觅得一方心灵的净土。瓢泉之水,清澈透明,宛如他纯净的诗心,映照出山川的秀美与岁月的静好。他倚泉而坐,笔下流淌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命的热爱。

在瓢泉的陪伴下,辛弃疾的诗词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开始更多地运用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浣溪沙·瓢泉偶作》中,他描绘出瓢泉边的宁静与美好:“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这片田园中,他感受到了岁月的静谧与安详,也体会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每当夕阳西下,瓢泉旁便是他最佳的创作之地。他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泉水,心中涌起对家国天下的深沉忧虑。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他以瓢泉为喻,抒发着内心的感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可怜无数水。”瓢泉之水,如同他心中的忧思,绵绵不绝,流淌着对国家的关切与对人民的同情。

在瓢泉的时光里,稼轩与自然为伍,与诗词为伴。他的诗词,如瓢泉之水般清澈透明,又如山川般壮丽多姿。他用笔墨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天下的忧思。在铅山瓢泉旁,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留下了永恒的诗意篇章。

 
铅山余韵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晚年的辛弃疾,虽然身体日渐衰弱,但他的精神却依然坚韧不屈。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家国天下的关注与牵挂。在铅山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诗词记录下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同情。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他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繁华热闹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深知人生无常,但依然珍惜每一个瞬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为背景,抒发了辛弃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英雄的缅怀。他深知自己无法成为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但依然保持着对英雄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晚年在铅山的岁月里,辛弃疾的心境也变得更加沉郁与豁达。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时局的变迁与历史的进程,但依然保持着对家国天下的关注与牵挂。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英雄的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他的诗词也因此而更加真挚感人,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辛弃疾在铅山的岁月,宛如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卷。他远离了曾经金戈铁马的战场,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寻找着内心的安宁。在这里,他时而漫步于山林之间,静听鸟鸣虫吟,感悟着自然的韵律;时而独坐庭院,凝视着天空变幻的云彩,回忆着往昔的豪情壮志。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身影在铅山的山水间渐渐沉淀。

风轻轻吹过,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壮志未酬的遗憾,也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岁月悠悠,铅华依旧,辛弃疾的传奇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成为后人心中永恒的敬仰与追思。

 

编辑:陈笑笑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