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之谜:从神经内科角度看偏头痛

2024-06-17 09:45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夏云 铜陵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头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一份数据显示在中国内地18岁至65岁人群中,仅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就高达23.8%,也就是说,近1/4的中国人曾经或者正在遭受头痛困扰。临床中最常见的头痛是偏头痛。除了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部分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时还会想吐、怕光、怕声音。更可怕的是,此病缠绵不愈,很难根治,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偏头痛进行有效预防。

  一、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多见,属于原发性头痛,发作时间较长,一般可持续4~72小时,通常情况下为单侧疼痛,部分患者存在双侧或者双侧交替疼痛,且在体力劳动后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并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约25%的患者在偏头痛发作前可出现一系列先兆症状,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变形、闻到特殊气味等,以及感觉、言语等方面有异常。上述症状也可出现在头痛发作之后。

  二、一般性头痛与偏头痛

  头痛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出现的概率较高。医学上提到的头痛一般局限在头颅上半部,包含眉弓、耳轮上缘以及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出现的疼痛都可以称为头痛。引发头痛的因素相对复杂,神经痛、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都会导致头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分辨自己属于哪种头痛?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每个人都存在头痛体验,只是疼痛程度不一。引发头痛的因素多且复杂,部分患者是由某一因素刺激而出现的一过性头痛,程度较轻,无须医治便可自愈;部分患者头痛明显,经久不愈;部分患者是由某一严重疾病引发头痛,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极有可能危害生命安全。

  (一)一般性头痛与偏头痛的区别

  一般性头痛与偏头痛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头痛情况,它们有何区别?

  一般性头疼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且这一类型的头痛往往存在一定的发作规律,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疼痛一般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服药后逐渐缓解。偏头痛与之相反,发病率相对较低,具有慢性、持久、无规律等发病特点。偏头痛属于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疼痛程度往往不确定,且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高。一般来说,偏头痛的发作开始于一种跳动的痛感,且这种痛感可从眼部周围逐渐向头部一侧蔓延,进而使一侧头部出现剧烈刺痛感,并伴随视物模糊等情况,患者的疼痛感会不断加剧,直到感到恶心、想要呕吐后,疼痛才能有所缓解。

  (二)引发偏头痛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受到遗传基因差异的影响,男女在身体构造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偏头痛的干扰,同一家族中多人患有偏头痛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此外,有一种偏头痛只会在女性身上发生,即经期偏头痛,女性经期前后发病的概率极高。

  2、情绪因素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可导致偏头痛的发作,甚至增加头痛发作频次。

  3、环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偏头痛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气候、噪声、强光线照射、强烈气味等,乃至生活节奏的改变,都可能诱发偏头痛。

  三、偏头痛的类型

  (一)无先兆偏头痛

  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占偏头痛病例的80%。无先兆偏头痛毫无预兆,发作期典型特征是单侧搏动性头痛,中度或重度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等症状,睡眠和休息可以缓解。

  (二)先兆偏头痛

  先兆偏头痛在头痛前有先兆症状,其中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多为暗点、闪光和黑蒙,部分患者有短暂的单眼盲或双眼的一侧视野偏盲,其他可有思睡、烦躁和偏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先兆症状会持续10~20分钟,在头痛即将出现之前发展到高峰,消失后随即出现搏动性疼痛(多为一侧性,也可为双侧或交替性)。

  四、偏头痛如何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关于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首先需要避免诱因,即改善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按时吃饭、不熬夜、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多运动锻炼等,还可采取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此外,行为疗法如心理治疗、冥想、瑜伽等也可发挥良好作用。若非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须太过焦虑和紧张,可以找医生开具药物进行治疗。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急性治疗的原则是分层和阶梯。分层治疗是按照患者头痛的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头痛的患者采用一线药物治疗,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和部分止吐药,这类药物是非处方药,可在药店购买。当头痛变为中重度的时候,需要采用二线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曲普坦类和麦角类,这类药物必须在医院开具,且疗效更好。如果上述药物无法改善头痛,可以采用三线药物,这类药物可针对脑内特定的受体或者蛋白,比如CGRP抑制剂、5-羟色胺1F受体激动剂,价格比较昂贵,只有专门的医疗机构才能开具。

  如果治疗后患者每月偏头痛仍然发作2次及以上,且每次发作时间超过2天,还需要启动预防性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氟桂利嗪、阿米替林或丙戊酸钠等药物。此外,神经调控治疗(经皮眶上神经刺激)、生物行为治疗,以及针灸、A型肉毒素等治疗方法也可以预防偏头痛发作。

  (三)预防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对于长期头痛的患者,必须预防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偏头痛刚发作时即可用药,不能等到无法忍受的时候再用药。当1个月内单纯使用NSAIDs制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超过15天,麦角胺类、曲坦类、NSAIDs复合制剂超过10天,就容易发生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也叫药物滥用性头痛),此时头痛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治,给家庭带来极大负担。

  五、神经性头痛的症状、诱因及自我诊断方法

  神经性头痛一般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以及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神经性头痛本质上是一种脑部异常表现。作为人体指挥官,大脑一旦发生异常,在其指挥下的躯体也必然会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结合身体的变化,掌握一定的自我诊断方法,从而在相关症状出现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或缓解。

  在症状表现上,神经性头痛患者一般可发生长时间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并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颈部僵硬等症状,有时头痛可以持续一整天,头痛的时间多于不痛的时间。脑力工作者一般还伴有心慌气短、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等症状,多由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导致。另外,部分神经性头痛患者存在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焦虑或抑郁等情况,这也是导致其头痛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上述情况,需要考虑是否为神经性头痛发作,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干预措施。

  六、头痛的种类

  由于诱发因素不同,头痛的种类也并不相同。比如由于急性起病引发的头痛,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亚急性起病引发的头痛,包含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慢性起病引发的头痛,包含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头痛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容易被忽视,患者可能仅靠忍耐或吃止痛片治疗。劳力性头痛、睡眠性头痛、感冒伴随的头痛等即便不采取特殊治疗也能够自行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头痛并非单一的疼痛,更是某一疾病发生的危险信号,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具体来说,在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的头痛时,需要尽早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头痛伴发热。在发热时伴有剧烈头痛,难以忍受,尤其是伴有脖颈僵硬、精神差等症状,需考虑有脑炎可能。

  头痛伴神经损伤。若头痛时,伴有反应迟钝、视物不清、言语含糊、肢体麻木无力、抽搐等症状,需警惕颅内病变可能。

  若出现从未经历过的剧烈、爆炸样或难以忍受的头痛,需警惕神经科急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并尽快就医。

  无头痛病史者突然出现持续性、难以缓解的头痛,或新发头痛者年龄大于50岁,也需谨慎对待,尽快就医。

  七、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偏头痛

  远离酪胺酸类食物。酪胺酸类食物可导致血管痉挛,进而诱发偏头痛。这类食物包括奶酪、巧克力、柑橘类食物,以及腌渍沙丁鱼、鸡肝、西红柿、牛奶、乳酸饮料等。

  减少酒精摄入量。所有酒精类饮料都会引发头痛,特别是红酒含有更多诱发头痛的化学物质。

  避免强光直射。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强光线的直接刺激。

  进行心理调适。学会减压,放松心情,选择泡泡温水浴,或做瑜伽等放松运动。

  改善生活方式。规律运动,规律生活。

  做好药物预防。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药物可以预防偏头痛发生,头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的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服用。

  规律运动、生活。对偏头痛患者而言,应着重呼吸训练以及调息的运动(如瑜伽、气功),这类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减缓焦虑、肌肉紧张等情况;营造安静的环境,维持规律的作息,即使在节假日也定时上床、起床。

  八、结语

  偏头痛是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大约38%的发作性偏头痛患者可以从预防性治疗中获益。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诱发因素,做好头痛发作记录,这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