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黄埔情缘

2024-06-18 21:27 阅读
赣州市委统战部、瑞金市委统战部

 

赣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瑞金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行走在瑞金市,目光所及,到处洋溢着革命老区的红色氛围,红色土地、红色建筑、红色星徽……这里有说不完的红色故事、道不尽的红色情怀、接续不断的红色基因,而鲜为人知的是,瑞金还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简称黄埔三分校)的办学地。黄埔三分校历时六年多,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地相宜 建校瑞金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为适应持久抗日需要,解决抗日军政人才紧缺问题,国民政府授权各战区司令长官在其战区后方择地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分校,并以战区番号赋予军分校番号。当时瑞金盛产大米、大豆、茶油、沙金等,物产丰富;日寇肆虐赣北大地,瑞金属战区后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瑞金东连福建长汀、南经会昌寻乌而接广东,西面、北面也有公路可达湖南、皖南、浙江等地,交通较为便利。因此,1939年初夏,辖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瑞金成立黄埔三分校。

(图为黄埔军校第三分校学员第一届毕业徽章)
 

 

适应形势 辗转办学

 

稳定集中的办学地点对一所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时局动荡,这对黄埔三分校来说却是一种奢望。成立之初,黄埔三分校本部位于瑞金水背街万寿宫,学员总队部设于县城上阳村杨家祠,学生总队部分别设于武阳乡武阳围、黄安乡黄安圩,入伍生第一团设于会昌县西江圩。1941年2月,为加强位于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当时在上饶)外围警戒,方便教学器材及军需用品的供应,便于学校管理,黄埔三分校迁往上饶广丰沙田、廿四都、七都等地。1942年6月,日军进攻浙赣沿线,上饶一度沦陷,三分校随长官部转迁福建建阳。1943年2月,迁往会昌,不久又奉命迁回瑞金,直至裁撤。六年间,数千名黄埔三分校师生饱受迁徙之苦,辗转两省四地,其中办学艰辛可想而知。

(图为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总队旧址——瑞金象湖镇上阳祠堂)

 

建制完善 桃李芬芳

 

作为分校,黄埔三分校沿袭了黄埔军校办学宗旨、理念和思想,在学校建制上也进行了参照,设有校本部办公处、政治部、教育处、总务处、经理室、军医处、会计室、学员总队等,校本部办公处统管全校日常工作等事宜,主任由中将担任,政治部、教育处分别负责全校政治工作、军事技术训练等工作,长官为少将军衔,其他部门长官为校级军官。黄埔三分校以教育训练正期学生为主,召集补训部队中、下级干部为辅。学生全期教育一般为三年,学员召训教育期一般为六至八个月。受训内容坚持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总理遗教、三民主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常识、外语、音乐、体育等课程,达数十门之多。每天安排要三操四讲,早中晚各教练两个小时,上下午各两节军事课、政治课。每天晚上要自习、站岗放哨各两小时,有时晚上还要夜行军拉练。受训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又严肃紧张。1945年11月,黄埔三分校奉命裁撤,办学期间共举办5期,毕业学生7430人、学员5961名。

(图为黄埔军校第三分校自编教材)
 
“打倒列强”“以血洒花”“打倒列强”“不怕死”是黄埔三分校学子的铮铮誓言。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听从内心的信仰,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日战场,前赴后继,浴血沙场,慷慨悲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河山,用行动践行着校歌中“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报国之志。
 
斯人已去犹忆影,海棠花开魂依旧。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缅怀黄埔先辈,弘扬黄埔精神,我们将继续发挥赣台两地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商缘相通等优势,积极开展各领域深度交流合作,团结海内外黄埔组织、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续写“海峡两岸一家亲,天下黄埔一家人”的生动篇章,带动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共同为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编辑:李孟玲  张晴烨(实习生)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