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人工气道如何护理

2024-06-24 15:42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余真秀 雅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在临床护理中,对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是保证其生命安全的关键。适当的气道护理不仅可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顺畅,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面对各种复杂的临床情况,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气道护理的多方面技能,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护理。

  一、保持气道通畅的措施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确保人工气道的通畅能够防止气道阻塞并帮助患者有效呼吸。对于能自主呼吸的清醒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定期进行咳嗽、深呼吸以及咳痰。这些动作有助于患者自然地清除气道中的分泌物,减少因痰液堆积导致的感染风险。对于无法自主清理气道的患者,人工负压吸引成为必需的操作。这一操作应由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执行,以避免对气道的潜在损伤。在吸痰过程中,使用适当大小的吸痰管,避免过大的负压,以减少对气管黏膜的刺激。吸痰时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15秒,并在吸痰前后为患者充分氧合,以维持良好的氧合状态。此外,根据患者痰液的特性,雾化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液化黏稠痰液,使其更易于清除。医生也可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深层次的气道清洁,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气道内部情况,精准地清除难以处理的分泌物。

  二、人工气道的固定和管理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都需要特别注意其固定方式,以防气道意外移位或脱出。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固定方式通常采用“X”形胶布固定。护理人员应使用干净的纱布仔细擦拭患者面部,以减少皮肤受潮引发的不适或感染。在插管处放置牙垫,可以保护患者的口部和牙齿,避免长时间压迫造成的损伤。胶布以“X”形方式固定插管,不仅稳固而且可以减少皮肤的刺激。固定后,护理人员必须记录插管的深度,以便定期检查是否有移位的情况发生。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使用适当宽度的颈带绕颈固定是常见的方法。颈带的紧绷程度需适中,过紧会影响呼吸并可能压迫颈部血管,过松则可能导致套管意外脱出。在调整颈带时,护理人员需要细心评估患者的舒适度及其对气道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如患者较为不安或有拔管风险,护理人员还需要使用保护性约束措施,但必须在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权的前提下谨慎使用。

  三、气道湿化与护理

  气道湿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气道分泌物的流动性,防止分泌物干燥和结痂,从而避免气道阻塞和继发感染。气道湿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加热蒸汽加温加湿、雾化治疗、湿热交换器、超声雾化和使用人工鼻等。加热蒸汽加湿器通过加热水蒸气使气体湿润,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有助于保持气道分泌物的液态,易于清除;雾化治疗通过生成微小水滴直接送达气道,帮助液化黏稠痰液;湿热交换器是一种便携式设备,安装在气管插管或面罩和呼吸机之间,可以捕获呼出气体中的热量和水分,并在下一次吸入时返回给患者。这种方法环保且维护简单,但不适合分泌物多和黏稠的患者。在使用湿化设备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控患者的呼吸状态和气道湿度,以调整设备设置,确保最佳湿化效果。同时,避免过度湿化,可能会导致水分过多积聚在肺部,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四、套囊管理

  套囊的正确管理对于维持气道的封闭性和防止并发症至关重要。套囊压力应维持在20~25mmHg,以确保足够的气密性而不至于对气管造成过大压迫。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套囊压力,确保其在适宜范围,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当的套囊压力可能导致气管损伤或气漏,因此此项护理需要精细谨慎。

  五、并发症的防治

  重症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人工气道,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和皮肤损伤。预防感染的关键是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和无菌操作技术。对于气管切开部位,护理人员应保持其清洁干燥,定期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并更换无菌纱布。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尤其是面部和颈部,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相关药物,并密切观察其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是管理并发症的另一重要方面。

  现如今,由于各种病菌的产生,很多人被感染,在抢救过程中,建立人工气道也成为普遍的救治过程,除了上述的那些技能措施,还有对病人从心理上的护理和其他的护理方法。医护人员应对这些方法和措施要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的疼痛减少,也能防止人工气道出现意外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