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无穷的江西“非遗美食”,你吃过几种?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我们似乎渐渐遗忘了那些
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传统美食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着种类丰富的『非遗美食』
反映着一方水土的多元文化
当非遗遇上美食
能碰撞出多少有趣的花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西
探寻舌尖上的非遗味道!
Part.01
南昌瓦罐煨汤
南昌瓦罐煨汤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南昌
“拌粉+瓦罐汤”
是公认的最受欢迎的早餐搭配
瓦罐汤不施明火,不伤食材
讲究的是个“煨”
通过高温,加热煮沸,小火煨
保留食物的本真性
一罐小小的瓦罐汤
涵盖了江西民间普通常见的食材
又汲取中药膳食的理念
是饮食与膳食的完美结合

最受欢迎的瓦罐汤之一
就是皮蛋肉饼汤
小小的瓦罐之中
一颗晶莹剔透的皮蛋
和一块圆圆的肉饼浸在汤中
皮蛋中的鲜味
与肉饼里的油脂完美融合
令人叫绝
南昌瓦罐煨汤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春秋。有文献记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本味篇》载煨汤的真谛:“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唐朝《瓦罐煨汤记》载有瓦罐香沸四方飘逸,一罐煨汤,天下奇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经江南东路刑狱至豫章,途经一煨汤店,香气诱人,门庭若市。王安石一碗尝之,顿觉鲜香醇美,雅怡温存,其味似当年慈母所做煨汤,曰:“汤如母爱,人间王味”。



Part.02
九江桂花茶饼
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九江桂花茶饼
是“中国十大传统名饼”
“江西四大糕点之一”
茶饼选用当地茶油、本地麦面
坡地黑芝麻、百年桂花为主要原料
成品色泽金黄
具有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
香而美的特点
由于散发着茶油的清香
丹桂的芳香及纯碱、苏打的奇香
被称为“四香合一”的茶食精点

和茶饼最为搭配的
就是一壶好茶
一口庐山云雾茶
一口桂花茶饼
茶香在茶饼的酥松与甜香中愈发浓郁
茶水则中和了茶饼的甜腻
而更加彰显其浓香味美的特点
九江桂花茶饼是江西省四大传统糕点之一,源于宋代江州的姑塘。相传有一陈姓南康人,在姑塘开了一间茶房,为把生意做活,招揽更多的茶客,他用面粉、茶油、饴糖、芝麻、桂花制成一种香甜酥脆,入口松爽的小饼做茶点,很受茶客欢迎。著名大诗人苏东坡到姑塘游览时来到陈氏茶店,品尝后,赞不绝口,当即赋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从此陈氏茶坊生意兴隆。



Part.03
萍乡花果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萍乡花果
是萍乡市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
既具有食用价值
又具有观赏价值
它是由柚子、桔子、辣椒
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
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
鹅明豆等四时果蔬的根、叶
茎、花、果实经过十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制作成的花果
造型独特、口感甜脆
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物质
特别是一些用橙腔、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
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
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
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始于民间,每逢婚礼喜庆及宴请宾客,农人即用自产的瓜果及蔬菜等,雕成各种花型,然后用糖腌制,成为待客佳品。就手工工艺而言,萍乡花果作为传统食品在全国是唯一的,人称“中国一绝”。其花型有的似剪纸,有的似镂空玉雕,共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种。


Part.04
贵溪灯芯糕
贵溪灯芯糕传统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鹰潭市贵溪市有一种糕点
明清两代皆被列为贡品
由御膳房来人监制送入皇宫
这就是灯芯糕
因形似灯芯,含油丰富
可以点燃而得名
清代为贡品
乾隆皇帝品尝后曾题辞:
“京省驰名,独此一家。”

灯芯糕外观洁白晶莹
吃起来甜而不腻
松酥可口,落口消融
清凉中含几许香的感觉
令人回味无穷
加上灯芯糕的名字
蕴含着“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每逢年节喜事
备上一盘以待客最合适不过
贵溪灯芯糕起源明末时期,至今有300余年历史。相传明末抚州商人薛应龙喜贵溪商贸繁华,举家定居贵溪,创办手工制作作坊。相传有一天,寒风席卷着贵溪县城,一位跛足乞丐来到龙兴铺外,乞求店家给他一个避风的地方。店主薛应龙心生怜悯,让乞丐在作坊案板上歇宿一夜。第二天,老乞丐飘然离去,在案板上留有香料及配制秘方,屋内香气扑鼻。薛应龙恍然大悟,“昨晚来投宿的跛足乞丐是神仙铁拐李!”从此,“龙兴铺”制作出来的灯芯糕名扬四海,香飘八方。


Part.05
赣南客家擂茶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赣南,古称虔州
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的发样地
世称“客家摇篮”
如果你去赣州旅游
可千万不要错过当地一道
好看、好玩、好吃还养生的美食
——客家擂茶

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
擂茶既是其主食之一
也是待客之佳肴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
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
用滚烫的开水冲泡
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
并用擂杵搅拌片刻
甘润芳香、色如琥珀的擂茶就制成了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南迁时把它带到赣南,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还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Part.06
丰城冻米糖
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丰城冻米糖
是宜春市丰城市的传统小吃
以其“洁白如雪
香脆酥甜、落口消融”
的独特风味闻名天下
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被乾隆钦名为“江南小切”
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冻米糖四角平整,洁白晶亮
红柚丝均匀铺面,
松脆爽口,落口消溶
无渣无屑,不粘牙、不塞牙
回味无穷
爱吃甜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
据《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丰城开始制作冻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民族英雄邓子龙曾令部下将士,把糯米饭晾干,炒成爆米花,以糖粘拌,切成小块,取名“小切”,又叫“米花糖”,以备行军打仗作干粮食用。这种口味好且便于携带的食品伴随邓子龙率领江西客兵转战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及朝鲜等地。以后每逢中秋佳节,丰城农村家家户户制作小切,以示祭奠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丰城冻米糖。


Part.07
横峰葛粉
横峰葛粉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葛粉
是上饶市横峰县葛源镇的特产
因横峰葛粉具有洁白晶莹、消暑祛火
润喉清肺、清热解毒等特点
明、清两朝
葛粉作为贡品贡奉朝廷

横峰葛粉制作技艺历史悠久
采自山中豆科藤本植物葛的根茎
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
热天如果将泡熟的稀汤葛粉放进冰箱
待冷却或结薄冰后食用,口感更好
清凉、解暑、解渴效果更佳
葛根易种,易加工,又是纳凉佳品,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七记载:“(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主消渴、大热,哎吐,诸痹,起阴风,解诸毒。”具有升阳解饥、透疹止泻、除烦止渴、增加脑及冠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脑血循环等功效,并享有“南葛北参”的美誉。


Part.08
吉安薄酥饼
吉安薄酥饼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香、甜、薄、酥”
是吉安薄酥饼的标签
数百年来吉安酥饼广受欢迎
在中秋祭祀、赏月时
奉祭吉安薄酥饼
早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民俗

薄酥饼的香关键在于饼芯
饼芯的主料是芝麻粉
配以五香粉、碎葱、盐、白糖
加入猪油揉搓均匀
饼芯就做好了
猪油香是薄酥饼特有的香味
也是薄酥饼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吉安薄酥饼制作技艺始创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吉安糕点行业有一传统中秋祭祀习俗可为我们提供其间接证据。相传,庐陵(吉安古称“庐陵”)糕点行业的鼻祖为“弥公”,每年中秋节之夜都要开坛设祭,纪念这位鼻祖。元朝末年的中秋弥公祭都在吉州锦庆堂举行,届时,全吉州城里的糕点师傅们都会聚集到锦庆堂中的弥公祠,隆重祭祀鼻祖弥公。而吉安薄酥饼正是当时的主要祭品之一。由此可推断,吉安薄酥饼制作工艺当始于元朝末年以前,至少有六、七百年以上历史。


Part.09
金溪藕丝糖
金溪藕丝糖制作手工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藕丝糖
是金溪县传统的汉族名点之一
它的外形好似一团洁白无瑕的藕丝
以甜、脆、香酥而称著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说:
“浒湾油面进汴梁,方河米粉去湖广,
黄通冬笋满省跑,四海闻名藕丝糖。”
可以看出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小小的一团洁白的藕丝糖
放入口中,一边快速消融
一边在口腔中绽放开糖的甜蜜
伴着芝麻豆粉的醇厚
和花木果品的清香
层次分明,却又和谐交融
这样的好滋味
是怎么也吃不腻的吧!
《金溪县志》记载,金溪藕丝糖最早产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在品种繁多的糖饼、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形成,是一种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


江西各地的非遗美食
都传承着历史文化与本土特色
不知道大家吃过几种呢?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这个夏天
让我们一起寻味江西~
编辑:陈笑笑 方清静(实习生) 审核: 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