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分类及原理

2024-08-02 10:13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叶溪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糖尿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患上糖尿病,患者除了饮食方面需要十分注意,严禁甜食,还需要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由于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众多,具体用药需要谨遵医嘱。下面,本文主要介绍糖尿病用药分类及原理,以及常见的四种降糖药物。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糖尿病常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血糖监测,这也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降糖药物各有各的特点,在服用时间、使用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有“这个药应该什么时候怎么吃”的疑问,下面揭晓答案。

  二、糖尿病用药的分类和原理

  (一)双胍类

  药物作用机制:双胍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为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双胍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不依赖于胰岛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胰岛功能丧失的糖尿病患者,双胍类仍有降血糖作用,但对正常人无降血糖作用,而且对胰岛细胞无刺激作用,不推荐正常人群使用。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偶尔会出现乳酸性酸中毒的情况,但多发于老年人,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对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的情况。

  服药时间:二甲双胍有普通片、肠溶片、缓释片等不同剂型,不同剂型的用法不同。普通片建议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少其胃肠道等副作用。缓释片餐中餐后均可服用。肠溶片建议餐前服用,且不可掰开服用。

  注意事项:该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加量。

  (二)α-糖苷酶抑制剂

  药物作用机制:该类药物能够延缓肠道对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通过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达到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

  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偶有腹泻、腹痛。

  服药时间:随主餐的第一口饭服用。

  注意事项:片剂和第一口饭一起嚼碎服用,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三)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

  药物作用机制:该类药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尚保留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对胰岛功能已经完全衰竭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且胰岛功能几近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现象较普遍;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发红、荨麻疹。

  (四)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药物作用机制:该类药通过激活PPAR,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起到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作用。

  代表药物:吡格列酮、罗格列酮、西格列他。

  不良反应:常见的是体重增加、水钠潴留,以及增加心衰风险,因此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可使用;合并使用其他降糖药物时(主要是胰岛素或促泌剂),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有增加骨折的风险。

  服药时间: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注意事项:如患者胰岛功能极差,单独应用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西格列他不能降血糖,只有在自身分泌胰岛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服药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18岁以下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建议使用。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