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景迢迢,星汉共话情

2024-08-10 09:58 阅读
江西省博物馆

时令变易,虽然暑热未消,但立秋已过,即将迎来一年之中硕果累累的季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初昏时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开始进入了秋季月序,随着星象的变换,传统节日七夕也如约而至,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七夕的习俗吧。

 

卧看牵牛织女星

繁星点点,点缀在幽蓝的夜空中,装饰了空旷的原野,灿烂夺目的星宿成为原始人最早关注到的自然现象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逐渐产生了我们熟悉的牛郎织女传说。《诗经·大东》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织女星与牵牛星被赋予了人性的色彩。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织女与牛郎的爱情传说便广为流传,但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七日是在汉代。

清·圆雕牛郎织女石摆件

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多次聚会的传说,表明该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逐渐变化推演出乌鹊搭桥的传说。牛郎、织女和鹊桥在汉代基本定型,于是七夕由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和渴望。

清·桐窗织女图轴(局部)

在历史的推移下,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日趋完善,七夕节也逐渐发展盛行,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夜宴、赏星、祈福……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

民国·镂雕和合二仙纹圆形玉牌

 

家家乞巧望秋月

织女在神话传说中是心灵手巧的纺织高手,七夕也逐渐成了一个富有女性色彩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乞巧。江西民间七夕乞巧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浮针试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以及喝巧水。

清·耕织图册页

浮针试巧指通过观察浮在水面上的针的倒影来验巧拙,民国《南昌县志》记载:“七日日中,女儿以小瓷盘晒水,少顷投针其上,针浮,下现诸影,得刀剪形甚喜,砧杵形则忧,谓劳苦且拙,亦‘乞巧’戏也。”

对月穿针则是颇有挑战性的游戏。《分宜县志》载:“七月七日,妇女于月下用五彩丝合成一线穿针孔,过者为巧,名曰‘乞巧’。”五彩丝线捻成一线,已较寻常线要粗若干倍,且又在晦暗不明的月下,更增加了穿线的难度,能穿过者,定然是日常娴熟针线活的高手。

喜蛛应巧指“陈瓜果于庭,饮酒赏牛女银河之会。妇女置蛛妆盒中,观其成网,以验巧拙。”而喝巧水则是“以诸果置糖蜜水中,露宿,厥明饮之。”在节日习俗的护持下,“女妇为‘乞巧会’,具瓜果祭织女”,操劳家务的妇女们得以闺中片暇,共聚一堂,欢度良宵。

清·绿釉座盘托釉上彩绘供果

 

日曝残编蠹不生

当然,除了乞巧,七夕也是晒书的好日子。七月七日天气仍然处于高温期间,正是曝书好时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清·暴书图(局部)镇江博物馆藏

至汉唐时七夕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宋代更是得到官方重视,将简单的晾晒书籍演化为一种社交活动,简称为曝书会。当天由秘书省主持,将藏书拿出曝晒,许多内府珍藏的书籍字画得以向群臣仕宦展示,类似现代书博会,文人雅士们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欢聚一堂,谈笑风生。

七夕曝书的风俗一直在江西民间流传,清代道光《新建县志》载:“‘七夕’,日间士家曝书。”与宋代文人雅士一样,江西地方文人也借七夕欢聚,赋诗饮酒,享受这良辰美景。

七夕,这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与浪漫情感的传统节日,历经千年的沉淀与演变,依旧熠熠生辉。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到乞巧、晒书等多样习俗,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和小编分享你们当地的七夕习俗。

(姜树林、黎环、王亦男)

 

编辑:吴梦婷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