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脏”低龄化,怎么办?

2024-08-14 09:07 阅读
山东宣传
  当稚嫩的小奶音说出不雅之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三句话不离脏字,部分孩子甚至将竖中指的行为当作交流手段……真的很下头!近几年,这种“出口成脏”的现象越来越趋低龄化,让人感到忧心和焦虑。

  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该怎么办?

  此前媒体报道,一位小学老师表示,以往一般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会开始说脏话,而现在有些脏话居然会从一、二年级学生的口中蹦出。很多家长也发现,孩子在言语表达上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粗俗、不雅之词,有时候从学校回来就“带回”了新的脏话。

  孩子的语言习惯往往是对外界环境的模仿和内化,综合观察,孩子“出口成脏”大概是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小儿学舌,有样学样。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最早接触的社会化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深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语言能力在3岁以后进入发展高峰期,幼儿园里可供学习和练习的语言环境更加丰富,孩子会用各种方式积极地探索语言的力量,无形中就学会了说脏话。年龄较小的孩子不理解脏话的具体含义,只是单纯地学舌,觉得新鲜、好玩,就模仿着说。

  扮拽炫酷,引人注意。觉得很酷是大一些的孩子说脏话的重要原因。孩子需要被关注甚至被崇拜,出于求异心理,他们会觉得说脏话很不一样,很帅、很时髦、“炸翻天”,能让自己在人群中成为焦点,于是故意说脏话吸引别人的注意。其道理和“人来疯”“孔雀开屏”很相似。与此同时,一些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下意识地模仿以融入群体,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心理叛逆,宣泄情绪。和希望被崇拜相反,有的孩子故意说脏话是为了宣泄情绪,“暗暗地”向家长、老师或某件事表达不满。脏话具备语言的情感功能,包括愤怒、抱怨、不满、喜悦、高兴等,有时候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就用说脏话来宣泄。加之人大脑的右半球中有一部分边缘系统,负责存储记忆、情绪和本能行为,在一定诱发因素刺激下会产生脏话冲动,所以叛逆期的孩子更容易说脏话。

  网络“熏陶”,脏话蔓延。不管是小孩子有样学样还是为了扮拽炫酷,或者宣泄情绪,这些情况一直都有,按说不会突然造成“出口成脏”的爆发化,尤其是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信息社会中,孩子“出口成脏”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自从进入网络时代,网络的匿名性让人们发表言论时更加随意,现实社会中的“谦谦君子”在网上也可能是时时爆粗口的“喷子”,而孩子对热词、热梗等的接受、应用程度更高,接触脏话的几率也就更大。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提到,各类网站评论区低俗词语使用率达到0.8%,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1个低俗词。不同网站的低俗词语使用程度不同,在某网站娱乐频道评论区,某一低俗词语在抽查的500万字中出现了1.1万次,甚至一些网络儿歌中也掺杂脏话,或宣扬暴力或暗示色情,明显少儿不宜。

  而且,孩童在网络中也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甚至是亚文化群体,某些脏话容易在“特定”同伴中建立群体认同感,从而使脏话蔓延、快速传播。例如,被称为“祖安文化”的亚文化曾在很多游戏社区、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追求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够恶毒,并逐渐从线上走到线下,侵蚀校园,令孩子用语粗鄙的现象愈演愈烈。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脏话会区分场合,也就是说他们也知道“说脏话是不好的”,应该保持文明礼貌有教养的状态。但当周围的人都对说脏话习以为常、互飙脏话而不自知时,脏话就会被合理化、日常化,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孩子“出口成脏”不是一个小问题,既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防治孩子“出口成脏”问题,需要全环境立德树人。

  营造文明交流的日常环境。对孩子来说,学校环境和家长行为对他们的语言习惯影响最大。因此,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言语习惯,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避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引导他们使用文明用语。当孩子说脏话时,家长和老师需给予重视,适时进行规范引导和教育。

  同时,家庭和学校要创造和谐、尊重、关爱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形成温暖人心的交流环境。平常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步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地表达习惯。

  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国家层面应从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持续更新网络低俗用语负面清单,定期做“大扫除”;网络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和不雅之词过滤,减少脏话“面世”、传播的机会;对个人来说,网络不是“放肆”之地,用网也应有规范、有礼仪,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主流媒体应积极担负起文明用语的推广责任,遵循语言规范,保持应有的格调和操守,坚决抵制低俗语言的使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

  推广情感表达替代语。有些孩子说脏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惊讶、兴奋、激动等。我们应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形成并推广一些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以减少孩子说脏话的机会,比如“真牛”“神奇”等,既表达了情绪情感,又净化了语言。

  适当惩戒说脏话的行为。许多时候,家长发现孩子说脏话只会来一句“不要说脏话,不礼貌”,或者平时不怎么关注孩子情绪却在他说脏话的时候反应明显,这都不利于孩子远离脏话。教育需奖惩结合,帮孩子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家长和老师有必要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予以适当惩戒,让他们认识到脏话的不文明所在、明白说脏话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总之,“出口成脏”低龄化虽然看似是“小小的”一个社会现象,其实背后却是社会大文明的基座问题。社会大文明的基座需要全社会齐抓共建,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全环境立德树人。

 

编辑:李孟玲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