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背景下中学生古诗文诵读方法探究

2024-08-17 04:51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马文慧 菏泽市实验中学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奏韵律之美、意象意境之美和情感内涵之美。诵读是感受古诗文多层美质、积淀语文核心素养、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而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诵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从探究生动高效的诵读方法入手,意在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用好古诗文,积累丰厚的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生命,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语文教育;诵读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本依据,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文蕴涵的美学价值,探索多元化诵读教学方法,让古诗文在新时代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古诗文的美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因为古诗文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美学价值,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和国家认同意识,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较大帮助作用。具体来说,古诗文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节奏韵律之美

  古诗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尤其是近体诗,语言的节奏韵律更为明显,大都是依据一定的音乐韵律和平仄规则写成,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声调具有抑扬顿挫之感。《礼记》有言:“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意思是说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就像装饰品,可以让诗文语言锦上添花,看上去更显优美,听上去更加悦耳。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云:“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顿挫之间。”意思是说古代诗歌语言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蕴含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艺术节奏。总之,节奏是古诗文语言的突出特质,具有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通过有节奏地诵读语言,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获得审美快感,满足审美需要。

  一般来说,古诗文语言的节奏由如下因素构成:音节的有规律组合、用韵的复沓回环、双声叠韵的着意安排、律诗平仄的相重相间等,几种因素共同产生作用,会让古诗文的节奏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在这几种因素中,音节有规律的组合是语言产生节奏的基础,节奏因诗句字数的不同而不同,四六言的句式一般为双音部的均衡连接,两字一处停顿,停顿时间基本均衡,形成“2/2”或“2/2/2”的句式结构;五七言的句子一般是双音节的连接中增加一个单音节,五言诗在“前二后三”处停顿较长,“后三”内部还有一个短的停顿,形成“2/2/1”或“2/1/2”的结构形式,七言诗在“前四后三”处停顿较长,“前四”和“后三”内部分别有一个短的停顿,形成“2/2/2/1”或“2/2/1/2”的结构形式。这些节奏特征再加上押韵、叠音、平仄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会让古诗文语言在诵读时彰显出优美悦耳的节奏,节奏具有协调音律、强化情感、美化语言的作用,会让古诗文语言具有回环复沓、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美。

  (二)意象意境之美

  语言的语音节奏是诗文最外层的结构,沿着语言载体由浅入深理解内在情感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感受到语言中的典型意象,进而可以感受到意境,诵读语言时通过揣摩意象想象画面,可以进入到语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获得多重美的陶冶。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凝结着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诗人借物象传情达意时,会让物象平添一定的文化特征,让古诗文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作者借助意象表情达意时,会让诗文形成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称之为意境,这种氛围可以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得到审美愉悦,感受到诗文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全篇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10个意象,每个意象都是诗人日暮时分在异地他乡以游子心态看到的景象,他把浓烈的漂泊之意和思乡之情融入这些物象中,会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力,捕捉到悲秋之意和思乡之美,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和凄凉萧瑟的感情色彩。再以杜甫《春望》为例,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国都、山河、草木、花鸟”等意象,描绘了长安城因战乱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心如焚的感慨;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运用“烽火、家书、白头、簪子”等意象,渲染出因战乱不休导致亲人分离、忧思渐深、白发稀疏的悲凄之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能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具体的画面感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三)情感内涵之美

  古诗文具有内外双重节奏,语音的抑扬顿挫是外在节奏,情感的悲喜起伏是内在节奏。相比之下,内在节奏更为重要,它更能体现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张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都具有情感内涵之美,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可以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培育品德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新时代语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由此可以看出,古诗文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文本依据。

  具体来看,部编版初中古诗文蕴含如下德育资源: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都凝结着浓烈的家国大义和爱国情怀。其次是道德修养教育资源,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传承中华民族崇尚高雅、清正廉洁的高尚节操;《孟子》二篇可以让学生学习孟子作为儒家大丈夫的诸多优秀品行;《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持之以恒、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精神;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可以激励学生养成刻苦学习、尊敬师长的优秀品德;诸葛亮《出师表》可以让学生学习主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和一言九鼎、说到做到的诚实守信精神。此外,还有很多篇目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看重亲情、珍惜友情、忠于爱情、热爱自然等美好情感。古诗文蕴含的多重情感元素和德育教育内容,可以提升古诗文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多美的陶冶。

  二、诵读古诗文的重要作用

  古诗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诵读是学习古诗文、感悟古诗文之美的重要方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诵读”一词出现了9次,表明诵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文、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节奏、感受韵律

  古诗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用声音体现语言节奏和韵律之美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理解古诗文内容情感的过程。叶圣陶说,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诵读传出文字的情趣,引发读者的兴趣。他的话表明,诵读是声音的艺术,要借助声音有感情地读出来,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要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轻重缓急。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味意象美和意境美,理解内涵美和情感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让诵读行为贯穿始终,指导学生正确标记语言的停顿、连接、重读、升降等,掌握好诵读节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音律起伏中,准确地读出韵律节奏,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内涵。

  (二)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篇目,大都要求学生完成背诵,可以看出当前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注重语言文字积累。诵读是将古诗文转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多读多背多品多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语言积累,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也可以帮助学生训练语感,形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表达、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对古诗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诗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100%的老师和94%的家长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被誉为“百年来素读经典课程第一人”的陈琴老师,要求所教学生皆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并制定了“素读”经典课程与语文教材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们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等,都是在强调诵读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古诗文诵读的魅力所在。

  (三)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意境、体验情感

  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歌创作起源于作者的真实情感。学生用适当的语音语调和适宜的感情色彩诵读古诗文,会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古诗文产生共鸣。学生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诵读,更能体味古诗文的魅力,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诗文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例如诵读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可以体会他为祖国献身的热血豪情;诵读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感受他报效祖国的热情;诵读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以感受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诵读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以感受他对保家卫国建立伟业的渴望。

  三、古诗文的诵读方法探究

  虽然古诗文诵读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理念、讲析为主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诵读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重视,从菏泽部分学校古诗文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兴趣不高,背诵的目的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名句默写中博取高分;教师教学古诗文偏重于讲解、释义和默写,剥夺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形成快乐诵读的氛围,学生古诗文诵读能力有限,无法真正体验古诗文的妙处和深意。鉴于此,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诵读方法的研究,在使用常规诵读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符合古诗文语言规律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升他们的诵读水平,积淀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打节拍诵读

  古诗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应该通过诵读把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体现出来,诵读是口、眼、手、耳、心同时并用的综合性活动,应该和着语言的停连、升降、轻重缓急等特点,打着节拍诵读,从头到脚全身心参与其中。初中生具有激情洋溢、活泼好动的特征,引导他们打着节拍诵读古诗文,能够调动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让貌似枯燥难懂的语句彰显出内在之美,变得更易于接受。一般说来,诗句内部有几次停顿,就打几次节拍,四言诗每句拍两次手,五言诗每句拍三次手,六言诗每句拍三次手,七言诗每句拍四次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标出语句的停顿,然后指导学生打着节拍诵读,开始时可以慢一点,随着诵读的逐步熟练可以适当加快速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闲居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除拍手诵读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拍肩、拍腿、拍膝盖、拍桌子诵读,也可以让学生用脚有节奏地踏地,这样边拍边踏边诵读,很有一种“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幸福你就拍拍肩”的感觉,从头到脚全身心融入诵读活动,会让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也会让诵读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除了让学生用“/”标出诗句的停顿之外,还可以用箭头标出语调的升降、用着重号标出语句的重音等,以提醒学生正确把握朗读技巧,读出古诗文的语言、画面和情感之美,例如:

  升调(↗):老夫聊发少年狂↗。诵读时可以升调,用豪迈激越的感情读出苏轼昂然奋发的精神状态。

  降调(↘):夕阳西下↘。诵读时要带着低落的情绪,用压抑凄凉的语调诵读。

  重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加上着重号之后学生在诵读时就会加重语气,体现出这些词语的重要性。

  (二)踏浪式诵读

  踏浪式诵读就是在诵读诗句时,把中间或后面几个字再重复读一遍,起到强化重点、突显节奏的效果,前面的读为“浪”,后面的重复读为“踏”,所以称之为“踏浪式诵读”。五七言格律诗可以把每个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重复读一遍,且在重读时速度较前面的速度要慢一些,三个字都要重读,平均用力,如果打着节拍诵读,后面三个字要一字一拍,共打出三个节拍。以《迢迢牵牛星》为例,用踏浪式方法诵读,可以形成如下语言节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零/如/雨

  …………

  如果是四六言诗文,可以把句中的重要词语进行重复,形成重章复沓和回环往复之美。如《关雎》,可以把每句的前两个字重复读一次:

  关关关关雎鸠,在河在河之洲。

  窈窕窈窕淑女,君子君子好逑。

  参差参差荇菜,左右左右流之。

  窈窕窈窕淑女,寤寐寤寐求之。

  …………

  也可以把每句的后两个字重复读一次:

  关关雎鸠雎鸠,在河之洲之洲。

  窈窕淑女淑女,君子好逑好逑。

  参差荇菜荇菜,左右流之流之。

  窈窕淑女淑女,寤寐求之求之。

  …………

  (三)咏唱式诵读

  新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央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和诗一曲,歌以咏志,把经典诗文用音乐和诗歌两种艺术符号融合创新,提升了古诗文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很多诗文一唱成名,颇受青少年喜爱。究其原因,是因为把古诗文演绎为音乐故事,搬上舞台进行艺术化咏唱,可以在精心布置的舞台背景下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和情境,可以让抽象的意境得以具象还原,吸引观众走入诗词世界,进而深刻理解其内容。教师在讲授教材古诗文时,可以把传唱人演唱的节目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学唱,也可以借鉴《经典咏流传》的咏唱方式,多举办朗诵比赛、舞台表演、诗词吟唱等活动,让学生选择适宜的音乐,加入自己的舞台表演,创设与古诗文意境、格调、内容相协调的情境,让学生在艺术化氛围中将古诗文唱出来。咏唱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更深刻地理解诗文,从诗文中获得传统文化养分,使其情感得到熏陶,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多种诵读方式进课堂,一定能让古诗文教学“火”起来,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挖掘,也一定能让古诗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天鑫马东峰.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J].学园,2023.19.

  [2]李宏专.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4.

  [3]王丽静.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20.6

  [4]杨涵.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指津[J].中学教学参考,2022.1.

  [5]黄腊英.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1.

  [6]朱彩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文语文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7.

  【基金项目】:

  2023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委托课题18)。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