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幽灵外卖”,须夯实平台责任
日前,央视新闻记者对部分外卖平台热销榜上的高分外卖店铺存在租借执照开店、食品安全堪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曝光,引发社会关注。问题曝光后,北京昌平区市场监管局、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等所涉管理部门立刻出动,对多家问题“幽灵外卖”店铺进行停业整顿并立案调查。(8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消费者点外卖,通常都参考店铺的营业资质、门店图片、消费者打分等情况来选择外卖商家。按照食品安全的相关法规要求,外卖店铺必须做到证照齐备,到当地相关部门备案,并且线上商家与线下门店一一对应。可是,央视新闻中,40多家外卖店铺租借执照,共用“京门楼”一个地址,怎能不令人愕然?
40多家外卖店铺“共享”京门楼一个地址,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店铺”。接单处是一个地址,实际发单却是另一个地址;在平台的多家店铺,其实都是一个接单单位;多家餐饮店铺,仅有一个餐饮证;还有一些餐饮店铺,居然可以跨城接单……这些都是“影子店铺”的特征。
“影子店铺”披着隐身衣,逃避监管,给食品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有些“影子店铺”属于转单,他们接单后再转给其他线下的餐饮店,从中赚差价。如此一来,真实出单的餐饮店为保持利润,就会在外卖质量上做手脚。由此可见,“影子店铺”的存在,既影响食品安全,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有其店而无其铺的“影子店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6年,媒体就曾集中曝光外卖平台存在“套证”“盗证”“阴阳地址”“多店一证”等问题。甚至可以说,“影子店铺”伴随着外卖平台的出现而出现。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着手解决,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影子店铺”依然很猖獗,成为外卖领域的顽疾,也就是今天说的“幽灵外卖”。
从保护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看,我们必须杜绝“影子店铺”。商家为了流量,为了客源,为了更多的收益,在外卖平台上虚置店铺,打造“影子店铺”,欺骗消费者,他们固然是“元凶”。但是,“影子店铺”的泛滥,与平台审核、监管松懈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外卖平台就是帮凶。这一点,外卖平台必须夯实自身责任。
平台与外卖商家的底层逻辑是:店铺流量大,商家繁荣,平台就能从中抽成更多。所以,外卖平台在处理“影子店铺”的问题上,一向态度暧昧——有人投诉举报,我就查,我就惩;没人举报,我就视而不见,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见,“影子店铺”屡禁不绝的根源还在于平台,如果外卖平台一方面强化线上审核;另一方面在网格化管理中,加大对巡查员的责任,“影子店铺”必然失去生存土壤。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让“幽灵外卖”成为顽疾。所以,大家期待着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外卖平台也要履行好自身职责,不能见利忘义,罔顾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黄齐超)
编辑:徐楫越
校对:倪旻
审核:曹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