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作业“卷”了谁?
“形式大于内容”的作业,并不是个例。网购“商品”当作业,也不仅仅是空牛奶盒、空笔芯。
临近开学,疯玩一整个暑假之后,不少学生开启了赶作业的“读秒冲刺”,焦虑的家长也参与进这场“全家总动员”。面对五花八门的作业类型,悄然间,形式主义的不良之风开始傍上学生作业,令人忧心。
有媒体报道,有些学校开展环保教育,要求学生收集空牛奶盒,有的学校“别出心裁”,将学生的勤奋程度与使用过的空笔芯相挂钩,学生上交的空笔芯越多,就代表越勤勉。这些指标化的作业,让一些商家闻到商机,在电商平台上架了“空牛奶盒28元100个包邮”“空笔芯,100根21.14元”等“贴心服务”。
好好的作业,成了商家的生意、家长的竞赛、孩子的负担,形式主义居然傍上学生作业,着实令人唏嘘。学校作业功能异化的问题为何屡屡上演?布置作业,又该如何回归到育人的初心?
01
有需求就有市场。空牛奶盒、空笔芯成商品,与其感叹商家的精明与无良,倒不如说是形式主义的作业催生出的商机。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应有之义。应该说,适当布置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的社会实践类作业,将“小课堂”延伸至“大社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从学科逻辑走向生活逻辑,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深化。换句话说,学校开展美育、德育、劳育等过程时,布置一些“花式作业”,也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就如收集、整理、清洗空牛奶盒,本意是让学生体验废弃物循环利用,感悟物力维艰;检查学生空笔芯数量,大致是一边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一边教育引导学生要珍惜寸金光阴,多读多写,注重知识的积累。
好的出发点,还得有好的实施机制。实践性作业本身就带有开放、多元的属性,叠加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周边实践资源的差异等因素,如何布置才能让作业有意义、有意思,考验着学校和老师的智慧。
展示学校环保教育成果,一定要收集空牛奶盒吗,用其他废弃物代替行不行?评价学生的勤勉程度,书写多寡是唯一的指标吗?耗尽的空笔芯到底是真书写的“实功”,还是乱涂乱画的“杰作”,怎么甄别算清这笔“糊涂账”?只有把这些问号拉直,作业才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学校或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教育效果,或为了评价省事,把多元性的评价指标换成了以“数量多寡”之类的评价标尺。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硬化、僵化的考核指标,让学生和家长成为任务打卡的“工具人”,颇让学生为难、家长焦虑。
为了完成任务,一些家长不惜购买产品来造假。只是,任务“数字”上去了,消解了原本的教育意义不说,反而让孩子尝到弄虚作假的“甜头”,容易养成偷懒和代劳的坏习惯。
网上正在售卖的空笔芯、空牛奶盒。
02
“形式大于内容”的作业,并不是个例。网购“商品”当作业,也不仅仅是空牛奶盒、空笔芯。
例如,原本用来督促学习、记录成长的微信打卡,却成为编造内容、盗用图片的“每日一晒”竞技场;本意是提升文学水平、展示学生风采的作文大赛,却沦为“模板套用”的重灾区,网搜的“优秀范文”,稍加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作品;本来是倡导用废纸开展的服装大赛,结果却成为“全家总动员”的“创意赛”,至于材料是否为废纸,倒是在其次……一些凸显素质教育的“花式整活”,为何效果适得其反?
“只看成果、不问过程”的“概念式”教育是主因。有活动,就得有成果。展示“多彩校园”的教育成果,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学习作品,便是有力的佐证。为此,学校在布置非学科类的作业时,关注最终的展示效果,要比关心学生的收获与成长要多一些。在这种逻辑体系里,作品的原创性、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变得不是关注的重点,成品的精美、成果的惊艳反而成了焦点。
为了追求效果,哪怕学校和老师知道一些作品是家长“创意大战”的成果,甚至是购买“商品”来凑数的荒腔走板行为,多半也是给予默许。这种默许,实质上是“变相鼓励”,让更多家长“不淡定”,进而跟风效仿。
“凡事不落后,最好拔头筹”的教育焦虑是推手。焦虑,是当前教育无法回避的话题。为了让孩子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部分家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事事要争先、处处要“抢跑”。在“卷”的心态下,只要是学校有布置,家长就卯足了劲往前冲,唯恐自家的娃落在别人后头,直接把孩子的“作业秀”,变成了家长之间的较量。
就像收集空牛奶盒,学校发出的是“号召”,可家长不约而同把它当成一项“重要任务”,相互之间打起了“暗战”,有条件的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哪怕弄虚作假,也不互让半分。这种“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心态,让形式主义的作业越来越上头。
03
作业是育人的,它关乎到“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那作业如何回归本真?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学校要做“真”表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老师千教万教都是教人追求真理,学生千学万学是学做品行端正的人。学校的管理要心中有“人”,要秉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少下指标、少点量化、少搞评比,少些形式约束,不能华而不实地布置超越学生能力范畴、不利孩子身心成长的“伪高大上作业”,逼迫学生和家长造假攀比,让作业变味。
因此,学校不妨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渠道,邀请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践活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活动策划是否有意义、组织实施有哪些堵点和难点、活动成色如何等等,让家长们一起“出出点子”“评评分”,群策群力,不让作业“跑偏”。
教师要做“把关人”。教育,是一门良心活,好的作业,能彰显教育的温度。郑重对待作业,就是郑重对待教育、郑重对待人。在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不妨躬身入局,自己先“试试水”,看看难易是否适中、周边资源是否匹配,思考活动开展时能给予哪些指导。只有把学情摸透彻,把细节想周全,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基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去设计作业,从而让作业生动活泼起来。
家长要有“平常心”。教育就好比农业,苗儿不浇水或者浇太多水都不行。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指导与辅助,是家庭教育不缺位的表现。但是,到位不越位,辅导不包办,是家长应有的态度。社会实践作业,本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只要是自己经过思考的,完成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鼓励的;只要孩子在实践中有体悟、有启迪,哪怕作品差一点、丑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反之,如果家长越俎代庖,全面包办代办,呈现成果无比精美,收获了赞誉一片,但抹杀了孩子的成长体验,这样的赞誉有何意义?还是那句话,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多给孩子们一些信任,相信未来回报的会更多。(徐卫清)
编辑:吴梦婷 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