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医伪科普当综合施治

2024-09-03 11:40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当前,网络平台上涌现出诸多为博取流量而存在的科普乱象,如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信息不符、导流暗广、跨专业科普、擦边软色情等。尽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已多次出台相关规范,但涉医的“伪科普”依然在互联网大行其道。

  据记者调查发现,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众多账号虽然通过了医院资质和实名认证,但实际运营者却并非认证医生本人。一些账号的认证信息完全不符,医院方面表示“查无此人”。更有甚者,一些医生热衷于“全能科普”,跨科“擦边”,传播与医学无关的“心灵鸡汤”,甚至讨论国际局势,完全脱离了其专业范畴。(8月31日新黄河客户端)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医疗科普,原本是传播医疗知识以及提高公民健康意识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在互联网加科普的浪潮之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医生进行“线上坐诊”。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医生自己却得了“流量病”,只顾着自己的账号是否有流量,而不关心科普的内容是否正确可靠。

  相较于其他的互联网虚假摆拍内容,涉医伪科普的危害更严重。一般的互联网虚假摆拍乱象,通常以挑拨公众的情绪为主,主要是在人的精神情感上造成一定伤害,很多时候能够随着时间而淡忘。然而涉医伪科普的虚假摆拍,严重误导公众的判断,极有可能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甚至影响到公众对医疗行业的看法。

  涉医伪科普乱象产生的原因,不外是因为某些博主“医生”的利欲熏心,同时也受到MCN机构的影响。不难发现,很多涉医科普博主本身并不是医生,而是打着医生的旗号在从事“科普”。从这类视频的拍摄、文案、成片等方面可以出来,这些账号有明显的“批量生产痕迹”,也就是说这些账号背后很有可能有共同的MCN机构。为了追逐流量与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博主“医生”已顾不上医德底线,社会责任出现滑坡。

  对于这类涉医科普领域的问题,坚决有力的“医治”已然刻不容缓。要对在互联网上进行科普的医生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其从事正确健康的涉医科普;同时,要坚决清理假医生,平台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方式进行不定期检查,防止有人钻了平台漏洞。还可以及时推动线上线下数据共享共通,让医生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够爱惜自己的羽毛,保持敬畏之心以及医者仁心。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好好敲打一下违规的MCN机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明确互联网涉医科普的相关事项,例如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监管细则,以及设定具体的处罚标准。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主动出击治理,对违规MCN机构及时处理,同时,继续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让网络平台健全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引入医疗相关专业的审核人员,将违规涉医科普内容扼杀在发布前。此外,更要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让其为了流量而胡言乱语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互联网涉医伪科普的乱象,如果任其蔓延,只会不断误导公众,损害医生形象,甚至破坏和谐的医患关系和群众的身心健康。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涉医伪科普的乱象定能“药到病除”,让互联网涉医科普能及时回归健康有益的初衷。(陈奇)

 

编辑:汤吉宁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