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红色故都 客家摇篮

2024-09-27 16:00 阅读
江西省社科联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千里赣江的发源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阳明圣地”等称号。

红色故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以赣南、闽西为主要区域的中央苏区,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为新中国的雏形。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探索、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启了治国理政崭新实践,发展壮大了人民军队,锻炼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大批新中国的领导中坚。共和国第一代开国将帅中,“十大元帅”中的9位、 “十大将”中的8位、上将中的34位、中将中的107位、少将中的445位(约占全国1614位开国将帅的36.4%),都曾在中央苏区的红土地上驰骋纵横,屡建奇功。中央苏区还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于都长征渡口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中共华南分局“赣州会议”旧址 

江南宋城

根据赣州地方志等史料载 :“唐以前率以荒服”“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自唐张九龄凿通粤赣大庾岭道,至宋时便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景象。赣州城藉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获得巨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文化方面都出现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局面,其经济、文化成就和城市影响力,均达到历史最高峰。元代以后,因政治和历史条件的改变,赣州的经济文化出现断崖式下滑,赣州城建设停滞,多续用原基础设施,得以保存众多宋代文物古迹至今。现老赣州城区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5处为宋代原构,且都为大体量、大信息量的文化遗产。因此,被世人誉为“江南宋城”和“宋代城建博物馆”。

客家摇篮

赣南、闽西、粤东是客家民系的主要形成地和聚居地。古代三地均属地广人稀、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中原动乱时,这里相对偏僻安静,成为逃难者理想的栖身之所。随着大量躲避战乱、饥荒的北方移民拥入,改变了当地居民成份和文化传统结构,慢慢孕育形成出一个新的独特民系——客家。从自北而南的移民顺序看,移民首先是来到赣南,然后再迁往闽西、粤东地区。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便提出了“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后为学界所共认,从而确立了赣州客家摇篮的地位。现赣州市所属的全部十八个县(市、区),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千万,其中客家人约占95%。

赣南客家围屋

阳明圣地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封新建伯,追封侯爵,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自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任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至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离开赣州,短短四年时间里,平定了持续十多年,波及赣、闽、粤、湘数省的乱局和宁王叛乱。期间,通过讲学、办书院和社学、举乡约推行王化德政,教化赣州百姓,实践了他的“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理论,创立了“致良知”学说,并成就了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道。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自广西返家时病逝于赣州大余县青龙铺。

平茶寮碑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